邢国敏律师亲办案例
邢国敏律师,灯下漫笔,朝花夕拾之1
来源:邢国敏律师
发布时间:2011-02-10
浏览量:680
从民俗意义上说,新年才过去一半,但从行政意义上说,过完今天,这个年也算结束了。回首这个玉兔迎春的开端,既有春晚充当话题常青树,也有沈阳大火烧出的烟花教训。而我特别想说说拜年短信的事儿。 

 

  过去拜年靠串门,后来拜年改电话,今年最潮的拜年方式估计算微薄吧。可我相信,短信拜年依然是最普遍的贺岁渠道。 

 

   我不会像路德派那样把短信拜年视为消解人情的刽子手,我只想就拜年短信在形式上的分野做出自己的分析与判断。 

 

  大体上,拜年短信可归为两类:一是群发短信,而是编写短信。前者多来源于网络写手,或内容创新,或形式规整,或令人莞尔一笑,或令人过目即忘,但总归一条,没有针对性。后者则多源自自家思考,经过情感过滤,终以成文(也可自己随意编几句“新年快乐”之类,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从某种意义上说,拜年就是个形式,是份心意,承载着一方对另一方的祝福与牵挂,具体什么内容,倒不是很重要,那么群发短信与编写短信在这里就不应有特别的区分,毕竟都是一次情感表达与释放的外化。 

 

  但问题在于我们的情感既有真的部分,也有假的部分,既有发自内心的部分,也有迫于现世的部分。对于前者,其实比较容易释怀,即便不发,也不会觉得不安,甚至是另一种佐证,就如我的一位好友在微博上写道:“如果你没有收到我的短信,说明你是我的朋友,而不是客户。” 

 

  但对于后者,就感觉颇为纠结:发吧,无从说起;不发吧,又担心后果。这时候,群发短信的功能显灵了:不仅填补了内容的空白,更为自己的心情服下了镇定药。 

 

  从形式上讲,拜年的任务完成了,但从结果上说,群发短信并未使发送者得到真正意义上的释然,相反在收件人看来,这可能只是发送者敷衍塞责的救命草而已。相信这一道理不难理解,否则我们也不会听到如下带有不屑情绪的抱怨:“群发的短信我从来不回!” 

 

  初衷是自我救赎,结局是自掘坟墓,而从开始到最后,又都在意料之中。明知故犯的行为包含的是某种无奈吗?若要医治这种无奈,有需要什么样的药呢? 

 

  其实,很多美好语言最初都纯真动人,也许简单,但深抚人心。比如工作中的“你辛苦了”,就是对劳动付出者最真挚的肯定,好比观众对演员的掌声,虽没有经济意义上的补偿,却在情感上提供了最大的慰藉。我的意思是,一句话除了语音和语义,它所承担的情感成分最有价值,也最值得珍视。 

 

  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话语的情感成分正在干涸,只剩下语言的躯壳,它是人际交往技巧的产物,无关乎内心的支配。所以,当我们收到接二连三的群发短信之后,并不会感受到被关心的幸福感,倒是厌倦甚至烦躁涌上心头——信息如此冰冷,我们又何以调动自己的热忱。 

 

  翻着一页页通讯录,他们中既有亲人,也有朋友,还有数不尽的熟人或关系,但无论如何,诚以待人当是我们交往不变的原则,相互的沟通不该沦为几个仓促的字眼,新春的祝福更应保函肺腑的真情。时代在变,社会在变,拜年的方式也在变,但总有一些根本的东西,不该变,也不能变。 

 

 

 

 

 

 

 

 

 

 

 

 

 

 

 

 

 

 

 

 

 

以上内容由邢国敏律师提供,若您案情紧急,找法网建议您致电邢国敏律师咨询。
邢国敏律师主办律师
帮助过805好评数1
  • 咨询解答快
河南南阳市新华东路市中级法院对面4楼
LAWYER INFORMATION
律师信息
  • 律师姓名:
    邢国敏
  • 执业律所:
    河南怡和律师事务所
  • 职  务:
    主办律师
  • 执业证号:
    14113*********189
CONTACT ME
联系本人
  • 服务地区:
    河南-南阳
  • 地  址:
    河南南阳市新华东路市中级法院对面4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