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芬律师亲办案例
社区居民委员会与卫生清扫员之间事实劳动关系争议
来源:李芬律师
发布时间:2013-06-28
浏览量:698

  一、案情介绍

  刘某自1998年1月开始为某社区居民委员会打扫卫生,范围为社区公共区域。在2005年,社区居民委员会与刘某签订了一份书面的“***社区清扫员承包社区环境卫生责任书”,该“责任书”约定:承包时间从 2005年1月1日至 2005年12月30日,承包地点为社区公共区域,还对基本工资,清扫的具体要求等等做出了约定。直到2007年,由于该社区所在的街道办事处将所辖范围的卫生清扫工作承包给了一家清洁公司,因此社区于 2007年3月31日与刘某终止了承包关系。

  刘某认为自己与社区之间形成了事实劳动关系,社区这么多年一直没有为其办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也没有支付加班工资及劳动工具费用,侵犯了其合法权益,于是向劳动部门申请仲裁。劳动部门以“劳动关系不成立,是劳务关系”不予受理。刘某不服,向法院起诉,要求社区“1.为其补缴事实劳动关系期间要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2.补发事实劳动关系期间双休日工资、法定节假日工资和劳动工具费;3解除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4.承担诉讼费”。

  二、评析

  本案社区与刘某之间是否形成劳动关系或事实劳动关系,是本案争议的核心问题,也是正确处理本案的前提问题。如果双方之间形成了劳动关系或事实劳动关系,应该受到劳动法的调整,那么刘某就应该享有劳动法所规定的各项权利和待遇,否则,其诉讼请求将被驳回。

  首先主体方面,根据《劳动法》第二条的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不是任何主体都可以称为劳动法上的用人单位,必须符合本条的规定。事实劳动关系也是一种劳动关系,虽然没有书面劳动合同之形式,但具备劳动关系实质特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条的规定,社区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不是《劳动法》所规定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也就是说社区居民委员会不符合劳动法规定的劳动法律关系主体资格。

  其次,本案中刘某与社区居民委员会之间始终是平等地位,双方的关系仅仅停留在根据提供的劳务(打扫卫生)的数量和质量来支付相应的对价。刘某并没有加入到社区居民委员会成为“职工”,社区居民委会也并没有行使考勤、处分等用人单位的管理权,双方没有形成隶属关系和人身方面的各种权利义务关系,仅仅是一种财产上的劳务与报酬等价交换的关系。这些都与劳动关系的从属性、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兼容性等本质特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双方并没有形成劳动关系。

  因此,由于社区居民委员会主体资格不符,双方也没有形成事实上的隶属关系和人身方面的权利义务关系,刘某与社区居民委员会所形成的用工关系就不是劳动法所调整的劳动关系或事实劳动关系,本质上应该属于雇佣关系或者劳务承包关系,其诉讼请求没有法律依据和事实根据。

  再者,即使双方形成了事实劳动关系,依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社厅函【2001】249号”函,终止事实劳动关系不予经济补偿,刘某“解除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也没有法律依据。

以上内容由李芬律师提供,若您案情紧急,找法网建议您致电李芬律师咨询。
李芬律师主办律师
帮助过1400好评数26
  • 办案经验丰富
  • 服务态度好
  • 咨询解答快
长沙市雨花区万科金域华府一栋A座902室(雨花区政府、法院对面)
LAWYER INFORMATION
律师信息
  • 律师姓名:
    李芬
  • 执业律所:
    湖南隆邵律师事务所
  • 职  务:
    主办律师
  • 执业证号:
    14301*********762
CONTACT ME
联系本人
  • 服务地区:
    湖南-长沙
  • 地  址:
    长沙市雨花区万科金域华府一栋A座902室(雨花区政府、法院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