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爱军律师亲办案例
从恐惧到直面死亡 20岁死刑犯生命的最后一年
来源:姜爱军律师
发布时间:2013-06-08
浏览量:694

 

“这个案子发生在多年前的深圳。他的罪名是故意杀人,犯案的时候19岁,执行死刑的时候21岁。


  从他归案到被执行死刑,前后一年多时间里,我从他的辩护律师,逐渐成为他信赖的朋友、兄长;他从最初的恐惧、后悔、紧张,逐渐变得成熟、平静、理智,能够正面死刑。记得最后一次和我谈话时,他是微笑的。”

老被找茬由怨生恨


  他来自北方农村,长得很帅,笑起来还带有几分羞涩。事后想来,是那羞涩背后隐藏的深深自卑瞬间爆发,才使他走向了不归路。


  她来自北方另一个省的农村。她被他杀死时,和他被执行死刑时的年龄一样,都是21岁。我见过她的照片,青春、泼辣、美丽!


  他和她是同事,同在一工厂打工,她是他的上司。他因贫穷,15岁就外出打工,平时很沉默,不善与人沟通,给人的印象是老实、敦厚、善良。


  她的性格和他刚好相反,处处给人以能干、泼辣、敢作敢为的形象。


  在工作中,他觉得她老是找他的茬,有时当着很多同事的面批评他,说他笨、蠢。这一点让他很难过:其他同事都是平级的工人,骂骂他,过去就算了。可她是领导,这样不仅让他没面子,还会影响他的工作和工资。


  他觉得讲理吵架都干不过她,逐渐由怨生恨。


  生日会的遭遇成导火索


  案件发生的那一天,是一个女同事的生日,同事们约好晚上一起吃饭。


  他知道她会来,她也知道他会去。


  那一段时间,她和他经常吵架,有一次她还当着别人的面动手打了他一巴掌。


  当天下午,他去给过生日的朋友买礼物,看到小摊上有卖水果刀的,就买了一把。买刀的时候,他心里怪怪的,自己也说不清楚为什么。


  吃饭时,酒席上都是年龄相仿的男女同事和朋友,大家都很开心,互相之间追逐抹蛋糕……


  虽然他故意躲着她,可她还是主动把蛋糕抹他脸上。他很生气,两人又吵了起来。


  酒尽人散,在回宿舍的路上,他心里一直想着怎样吓唬她、报复她。路过小卖部,已有醉意的他,又买了两瓶啤酒喝掉。在酒精的作用下,他决定马上就把她叫出来,好好教训教训她。


  归案后,他一直说:“只是想吓唬吓唬她,没想到会杀她,之前甚至连动手打她都没去想过”。


  借着酒意他杀了她


  他跑回宿舍,拿出刀藏在衣服里,然后到她回宿舍的路上拦住了她,借着酒劲问她:“为什么老是找我的茬,和我过不去?”


  两人又吵起来了,他对她说:“你敢和我出去一下吗?”


  她说:“敢啊!难道我还怕你?去哪里我都不怕!”


  这时已是晚上9点多了。他和她一前一后走出厂区,走过一条无人的黑路,走到山旁的水渠边。他跳到干涸的渠底,抬头问她:“你敢下来吗?”


  “看你能把我怎么样!”说完,她也纵身跳下去。


  他俩又接着刚才的话题继续争吵。在黑暗中,她一点没有服软,甚至没有一点害怕!


  他依然吵不过她。这时她的手机响了,她悠闲地讲电话,对身边的危险没有一点意识和感觉。可能她觉得眼前这个男孩,永远是她眼里那个老实、敦厚、拙于言辞的人。


  但他怨恨的情绪,已经借着酒精的刺激喷薄而出。等她讲完电话,回头准备和他继续争吵时,他的刀已经举起来了。渠底的乱石头,也成了凶器。


  他杀了她!


  内心解读


  恐惧:


  杀人者的内心其实


  一点都不强大


  作为他家人委托的律师,我第一次会见他时,一提到杀人的情形,他情绪特别地激动。


  他紧紧地咬着牙、仰着脸,眼睛死死地盯着天花板,足足有十分钟,期间他不停的叹气、流泪、呻吟。


  几分钟的犯罪过程,他整整用了将近三个钟头才讲完,期间更多的是哭、叹气、沉默。我看得出,他十分地恐惧。


  他告诉我,杀人的那一刻,自己大脑其实是一片空白,好像不听自己使唤,冥冥之中感觉在狠狠地报复她!他看到,她向他求饶。但那一刻自己好像根本不是个人,完全是一个疯狂的、要吃人的野兽、魔鬼!


  说到最后,他忍不住像个孩子般嚎啕大哭。看得出,他极度不愿意回忆杀人的那一刻。


  同行说,杀人犯都不愿意回想杀人的那一刻,回忆的每一秒都是自己在谴责自己的灵魂。这种心理感受,犯罪者自己也承受不了。很多杀人者就是因为心理极度脆弱,才走上犯罪的道路。他们的内心,其实一点都不强大。


  等自己情绪稍安静些,他就问我:法官会不会判他死刑,自己会不会被枪毙?


  感悟:


  会不会,原来她竟爱着他?


  在和他比较熟悉以后,我在和他谈话时,可以更多地探讨一些关于情感和内心方面的话题。


  他总是提到,是她故意找他的茬。


  作为一个经历过感情的年长者,我有一次试探着问他:“是不是她喜欢你,而你又不知道,她就故意用这种方式,引起你的注意?”


  他思索了很久,结结巴巴地说:“可能……是吧。我发现每次我和其他女孩子讲话,她都会故意找我茬,很高声对我吼……”


  “你有喜欢的女孩吗?”我问他。


  “有,我对另一个女孩有好感,她和我在一个工厂车间小组。我一直藏在心里,没向那个女孩表白过。但周围的一些同事应该看出来了,可能她也知道了。”


  后来,在我和他很多次谈话时,还有他写给法院的一些材料中,他确信了她其实心里是喜欢他的,他也明白了为什么她当时用那样的表达方式。但,已经太晚。


  到底她有没有爱过他,真相是如何?已经不重要了,而且也不是法庭定罪量刑的情节。


  悔过:


  一时的冲动毁了两个年轻人


  他说,身边不少同事会嘲笑、欺负他,他都笑而不争,让人觉得傻乎乎的。其实他很敏感,内心很在意身边的人对他的评价,特别要面子。但身边的人却都没看出来,包括她。


  法院认定他犯罪情节非常恶劣、残忍,虽然悔罪态度是真实的,但不足以轻判,一审依法判处他死刑。


  随着关押时间的延长,对法律知识的了解,他的情绪渐渐平复。半年以后,他开始冷静理智地直面自己的罪过。


  他开始真心批判自己的性格,分析自己走上杀人道路的原因。他最后的字句如此描述自己:“我的错,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不懂如何理智地控制情绪。在别人嘲笑、侮辱我的时候,我太过于激动,以至于丧失人性,一时的冲动,毁了两个年轻的生命。


  我劝戒世人,在闲言乱语面前,要正确地对待,也许向亲朋好友求助是更好的途径,不应该逞一时的威风而走上歧路。”


  平静:


  尽力用笑容掩盖心中的害怕


  我想,他潜意识里已经感觉到自己会被执行死刑。在最后的日子里,他和我谈的很多都是生死的问题。


  在这之前,为了照顾他的情绪,我和他的谈话尽量不涉及死刑的问题,如果非谈不可的时候,我都是简短地一语带过。


  等待终审判决的日子里,他整个人好像变了,变的成熟、自信,甚至很阳光,总是面带微笑。这期间,他对我的称呼也变了:以前喊我“律师”,现在喊我“哥”!


  再去会见他,我便成了倾听者。他经常会讲他们那间牢房的故事,说和他关在一起的几乎也都是死刑犯,大家经常聊着谁先走一步,似乎已经习惯了死亡。但真到死亡来临的时候,还是很怕的。


  那时一般是上午执行死刑,被叫到的出去就回不来了,一般不提前通知。有次上午看守过来叫人,名字念错了,刚好和另一人谐音。那人一听,立刻脸色苍白,吓晕过去了!


  说这个故事时,他始终都是带着微笑的。


  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在尽力用笑容掩盖心中的害怕;但我知道,他已经开始直面即将到来的死刑了。


  这是我和他最后一次会面。没几天后,法院书记员打电话告诉我,他已被执行死刑,让我去法院签收法律文书,并通知他的家人。


  我问:“他临刑前有没有什么遗言?”


  书记员说:“什么也没说。”


  对于死刑,我们 还有太多未知


  手记


  听完这个故事,留下的是挥之不去的淡淡忧伤。


  作为记录者,我曾多次目送被告人从受审、判刑,到最后踏上被执行死刑的道路。但由于种种限制,我无法走近最后时刻的他们,记录下他们的故事、内心变化和感受。


  所以,我请郭中亮律师来讲述这个特别的故事,用他的话来说,是想“抛开案件本身的社会和法律评判,从另一角度触及和感悟人性深处情感复杂的那一面。希望活着的人更懂得珍惜自己、包容别人。”


  对于死刑,我们还有太多未知,还有太多值得探讨和了解的空间。下期“吴欣说案”,我们将继续这一话题。

以上内容由姜爱军律师提供,若您案情紧急,找法网建议您致电姜爱军律师咨询。
姜爱军律师主办律师
帮助过2087好评数27
  • 办案经验丰富
  • 服务态度好
  • 咨询解答快
洛阳市洛龙开元大道224号集邮文化中心8楼
LAWYER INFORMATION
律师信息
  • 律师姓名:
    姜爱军
  • 执业律所:
    河南张振龙律师事务所
  • 职  务:
    主办律师
  • 执业证号:
    14103*********661
CONTACT ME
联系本人
  • 服务地区:
    河南-洛阳
  • 地  址:
    洛阳市洛龙开元大道224号集邮文化中心8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