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案例主播被诉26万打赏返还案律师精准诉讼终获全胜
作者:郭庆梓 更新时间 : 2025-07-31 浏览量:194
当直播间的虚拟礼物特效炸开时,没人会想到,这场指尖的狂欢可能在日后演变成法庭上的攻防战。
近期,王道晶律师代理的两起赠予合同纠纷案,均为当事人守住了权益底线。
案件背景(案例1)
原告(男)是我方当事人(女)直播间里的一名常客。2024年,原告突然起诉,称我方当事人 “伪造未婚身份”“承诺建立恋爱关系”,把他的打赏说成 “附结婚条件的赠与”,要求返还 26万余元,就连当事人的直播公司也被列为共同被告。
办案经过
王道晶律师的诉讼策略直指要害:
01.厘清法律关系性质:
紧扣证据指出,当事人与原告的聊天记录中 "从未谈及婚嫁",当事人虽有 "想看玫瑰花"" 帮我凑任务分 "等表述,但均属主播与粉丝的常规互动,未作出" 以恋爱、结婚为前提 " 的承诺。
02.击破证据链漏洞:
原告的打赏对象是含 6-8 名主播的直播间,无直接向当事人个人打赏的记录,且打赏金额经平台分成后,当事人实际收益远低于打赏总额。原告无法证明 "打赏与当事人个人存在直接关联"。
03.否定 "欺诈" 主张:
欺诈的成立需 "故意隐瞒真实情况 + 诱使对方作出错误意思表示",但原告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长期在平台充值、打赏多名主播,对网络消费的性质与风险应有认知,其打赏是自主选择的精神消费,与 "受欺诈" 无关。
最终结果
法院一审、二审均驳回原告要求返还 26万余元诉求。
案件背景(案例2)
原告(男)通过某直播平台与我方当事人(女)相识并发展为恋人关系,期间多次向当事人转款。后来原告发现当事人已婚,便要求其返还恋爱期间的转账及花费共计 5.7万余元及手镯、手串,双方协商未果后诉至法院。
办案经过
王道晶律师的处理展现了 "刚柔并济" 的智慧:
01.精准界定转账性质:
区分 "日常小额转账" 与 "大额赠与",指出部分款项是原告自愿为当事人消费的支出(如购买物品、节日红包),属无偿赠与且已实际履行。
02.推动调解实现利益最大化:
考虑到诉讼周期与当事人成本,抓住原告证据链中 "无法明确证明所有款项均基于欺诈" 的弱点,促成调解。
03.难以证明款项基于欺诈给付:
当事人已婚的事实可能影响男方的情感判断,但男方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在与当事人交往及转账过程中,无确切证据表明是因为女方故意隐瞒婚姻状况这一行为,而直接作出错误的转账决定。
最终结果
法院采纳律师意见,经调解仅支付 1.2 万元,远低于原告诉求的 5.7 万余元
直播打赏需要反思哪些“坑”需要警惕?
这两起案子,王道晶律师不仅为当事人守住了底线,更揭示了直播行业的法律风险 ——当虚拟礼物变成 “情感筹码”,当充值记录成为 “讨债依据”,主播和观众都需要更清醒的认知。
对主播而言:
‣直播互动要守住边界,避免任何可能被误解为 “情感承诺” 的表述;
‣坚决拒绝 “私下交易”,所有打赏走平台正规流程;
‣留存聊天记录、直播回放,一旦发生纠纷,这些是最有力的证据。
对观众而言:
‣明确 “打赏是消费,不是投资”,没人能保证 “打赏换感情”;
‣理性消费,看清充值页面的 “理性消费提示”,别让冲动成为后悔的根源;
‣网络虚拟社交中,别轻信 “未证实的身份信息”,避免将消费行为与情感期待捆绑。
办案感悟
王道晶律师:“面对这类纠纷,既需警惕 "情感被消费" 的弱势心理,更要依托专业法律视角,从证据链、法律关系、行业惯例中寻找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