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是指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依法可以转移给他人(继承人)的个人合法财产和财产性权益。其核心在于财产的合法性和可继承性,具体定义和范围如下:
一、法律定义
根据《民法典》第1122条:遗产是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但法律规定或依其性质不得继承的除外。
关键点:
1.死亡时遗留:遗产需在被继承人死亡时已存在。
2.个人财产:需属于被继承人个人所有,与他人共有的需先析产。
3.合法财产:非法所得(如赃款、违建房屋)不属于遗产。
二、遗产的范围
1.可继承的积极财产
有形财产:
房屋、土地(需合法取得,如已登记的房产、宅基地使用权)。
车辆、存款、贵重物品(珠宝、艺术品等)。
无形财产:
股权、知识产权收益(如著作权、专利权的财产性权益)。
债权(如他人欠款、合同权益)。
其他权益: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部分地区允许继承)。
虚拟财产(如支付宝余额、游戏账号等,需符合平台规则)。
2.排除范围(不可继承的财产)
人身专属性权益:
人身损害赔偿请求权(如死亡赔偿金、抚恤金)。
署名权、荣誉权等非财产性权利。
非法财产:
贪污、盗窃所得财物。
未取得规划许可的违法建筑(如农村违建房屋)。
法律规定不得继承的财产:
国有资源使用权(如采矿权,需重新审批)。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仅能继承地上房屋,使用权随房屋存续)。
三、遗产的特殊情形
1.共有财产(如夫妻共同房产):
需先析产,确定被继承人份额后再继承。
2.未登记财产(如农村自建房未办产权证):
若符合法律规定(如已取得规划许可),仍属于遗产,需补办登记。
3.遗嘱与法定继承的冲突:
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但需保留“必留份”(如胎儿、无劳动能力继承人的份额)。
四、遗产的常见误区
1.“家庭财产”不等于遗产:
家庭共有财产需先分割出被继承人个人部分,剩余部分才能继承。
2.“死亡赔偿金”不是遗产:
属于对死者近亲属的补偿,按《民法典》第1182条分配,不适用继承规则。
3.“农村宅基地”不可单独继承:
宅基地所有权归集体,继承人仅可继承地上房屋,房屋灭失后宅基地由集体收回。
五、如何确认遗产合法性?
1.核查权属证明:房产证、存款凭证、股权登记等。
2.排除非法财产:如违建房屋需补办手续后方可继承。
3.法律文书确认:通过法院判决或公证明确遗产范围。
六、法律依据
1.《民法典》第1122条(遗产定义)。
2.《民法典》第1153条(共有财产分割)。
3.《自然资源部关于宅基地使用权继承的答复》(2020年)。
总结:遗产的核心是合法且可转移的财产。若财产存在权属争议或合法性瑕疵(如违建房屋),需先通过行政程序或诉讼确认合法性,再依法继承。涉及复杂情况时,建议咨询专业律师或公证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