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颖律师文集
欠款人没钱还有必要起诉吗
来源:张颖律师
发布时间:2025-05-28
浏览量:68

一、起诉是权利的 “法律确认书”

诉讼时效的 “保护器”:我国《民法典》规定普通诉讼时效为三年,若未及时起诉,债权可能因超期丧失胜诉权。起诉行为本身即构成时效中断,为权利主张 “重置时钟”。 

 即便债务人暂无履行能力,生效判决也会以国家名义确认债权的合法性。这种 “法律背书” 在债务人日后经济状况改善时,是申请强制执行的唯一依据。试想,若连判决都未取得,何谈 “等对方有钱再追讨”?

二、执行不能≠执行无果:为未来 “预埋” 救济路径

“执行不能” 是指债务人客观上无财产可供执行的终局状态,但司法程序能为未来执行 “留痕”“蓄力”。

财产查控的 “先手棋”:起诉后,债权人可申请财产保全,防止债务人转移资产。即便当前无财产,法院会通过网络查控系统持续追踪债务人银行账户、房产、车辆等信息。曾有案件中,债务人拖欠十年后突然继承遗产,债权人凭当年判决顺利申请执行,终获清偿。

信用惩戒的 “紧箍咒”:进入执行程序后,法院可依法将债务人纳入失信名单、限制高消费。这种信用惩戒不仅是对违约行为的谴责,更可能在债务人就业、贷款、招投标等场景形成实质制约。实践中,不乏因 “限高令” 影响生活质量的债务人主动协商还款。

三、起诉是化解纠纷的 “多元起点”

诉讼并非 “零和博弈”,其过程本身可能创造和解契机。

压力传导下的理性对话:收到传票、面对庭审,往往会让债务人感受到法律威慑。有统计显示,约 30% 的民间借贷案件在审理阶段达成调解,部分债务人会通过亲友筹钱、分期履行等方式解决纠纷。 

债务清理的 “程序出口”:对确无履行能力的债务人,现行法律正探索个人债务清理机制(如深圳、浙江等地试点)。起诉并取得判决,是未来适用这类制度的前提。换言之,只有先成为 “在册债权人”,才可能在债务人 “东山再起” 时参与债务分配。


以上内容由张颖律师提供,若您案情紧急,找法网建议您致电张颖律师咨询。
张颖律师高级合伙人律师
帮助过9179好评数44
  • 办案经验丰富
  • 服务态度好
  • 咨询解答快
北京市朝阳区建国路91号金地中心B座17层
LAWYER INFORMATION
律师信息
  • 律师姓名:
    张颖
  • 执业律所:
    北京斌道律师事务所
  • 职  务:
    高级合伙人律师
  • 执业证号:
    11101*********556
CONTACT ME
联系本人
  • 服务地区:
    全国
  • 地  址:
    北京市朝阳区建国路91号金地中心B座17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