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约财产纠纷:为当事人争取61.7万元购房款返还的办案手记
分享一起婚约财产纠纷案件,希望通过真实案例传递法律温度,也为有类似困扰的当事人提供参考。
案件背景:恋爱购房引纠纷,出资方权益待维护
本案当事人(男方)与女方原系恋爱关系,双方曾计划结婚,故商定由男方出资购买大连某小区房屋作为婚房。因男方系外地户籍无购房资格,房屋登记在女方名下,并以女方名义办理按揭贷款。恋爱期间,男方不仅支付了55万元首付款,还陆续转账用于偿还房贷及共同生活支出。后双方因琐事分手,男方要求女方返还购房相关款项,但女方以“不存在借贷关系”为由拒绝。
代理难点:法律关系定性与证据链梳理
接受委托后,我们迅速梳理案件核心问题:
1.法律关系定性难:男方主张“借款”,但双方未签订书面协议,女方否认借贷关系;
2.证据分散需整合:购房款涉及多笔转账(银行流水、微信转账)、中介费用支付,需证明资金用途与“为结婚购房”的关联性;
3.房贷分担争议:双方均主张自己承担了部分房贷,但缺乏直接证据,需通过逻辑与事实推断。
破局策略:精准定位案由,夯实证据链
针对上述难点,我们制定了三步策略:
第一步:重新定性法律关系。通过分析,我们认为本案本质是“以结婚为目的的附条件赠与”,应定性为婚约财产纠纷(而非原立案的民间借贷)。依据《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解释(一)》第五条,未办理结婚登记的,出资方可要求返还按习俗给付的彩礼或大额财产。这一定性直接关联法律依据,为后续主张奠定基础。
第二步:梳理资金流水,锁定关键证据。我们整理了男方2020年9月至2022年1月的全部转账记录(含银行流水、微信截图),明确55万元首付款的直接支付凭证,以及用于还房贷的19.3万元转账明细,并结合双方聊天记录中“婚房”“婚后过户”等表述,形成完整证据链,证明资金用途与“结婚目的”的关联性。
第三步:合理主张金额,减少举证风险。针对房贷分担争议,考虑双方均无法证明各自还款比例,我们依据“公平原则”提出“平均分担”的合理方案(总房贷13.4万元,双方各担6.7万元),既符合法官自由裁量逻辑,也降低了因举证不能导致的败诉风险。
判决结果:61.7万元购房款成功返还
经庭审质证与辩论,法院最终采纳了我们的核心观点:
认定本案为婚约财产纠纷,适用《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解释(一)》第五条;
确认男方支付的55万元首付款及6.7万元房贷(平均分担部分)属于“附结婚条件的赠与”,因未缔结婚姻,女方需返还;
驳回女方“无还款义务”的抗辩,判决女方返还男方61.7万元。
律师总结:专业+细节,是维护当事人权益的关键
这起案件的胜诉,离不开三个“核心动作”:
1.精准定性法律关系:跳出“借贷”的思维定式,回归“婚约财产”本质,直接关联法律支持;
2.细节化证据梳理:每一笔转账都对应“购房”“还房贷”的用途说明,用证据说话;
3.合理主张金额:结合事实与法律,提出让法官“易采纳”的方案,避免因过度主张导致部分败诉。
写在最后
婚姻家事纠纷往往夹杂情感与利益,专业律师的价值不仅是“打官司”,更是帮当事人理清权益边界、减少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