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法网原创 1970-01-01 08:00:00 此文已帮助过 0 位用户
遇到拖欠工资、扣发加班工资、不发经济补偿金等易发生劳动争议的情形,劳动者通常知道可以通过劳动仲裁维护自身权益。但对于劳动仲裁程序有一无所知,像一只盲头苍蝇到场碰壁,实际上,根据不同的案件,劳动仲裁也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比如特殊案件中适用“一裁终局”。
劳动仲裁程序是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处理劳动纠纷案件的法定步骤和方式。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可以申请劳动仲裁,但只有申请人是劳动者的,才适用一裁终局,申请人是用人单位的,不适用一裁终局。劳动关系中,既有财产性的关系,包括工资报酬、加班收入、侵权赔偿等,也有劳动者生命、身体、人格息息相关的相关权利,例如档案材料、社会保险等,财产性关系适用1年的仲裁时效,但具有人身属性的,一般不适用1年的仲裁时效,如档案材料、社会保险等,即使劳动者未能在仲裁时效期间提出,也必须得到法律的保护。
一般是45天可以知道结果,但是案情复杂的,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主任批准,可以延长15天的期限。如果超过了期限还没做出仲裁的,劳动者可以向法院起诉。
相关法条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三条
劳动仲裁是不收取任何费用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经费由财政予以保障。
相关法条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五十三条
劳动仲裁的流程如下:
1、提交申请书;
2、仲裁受理;
3、开庭审理;
4、仲裁调解;
5、仲裁裁决。
申请劳动仲裁需要提交的证件及证据材料有:
1、劳动争议申诉书;
2、用人单位的工商登记资料;
3、劳动者的身份证复印件;
4、证据资料,如劳动合同或协议、工资单、工牌、上班打卡记录、同事的证人证言等。
按规定,劳动仲裁时效为一年,所以辞职后一年内可以向劳动仲裁机构提请劳动仲裁。
并且,如果存在不可抗力或正当理由的,诉讼时效中止或中断,可能导致超过1年。如辞职后,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投诉等,会导致诉讼时效中断,那么, 就从中断之日起重新计算诉讼时效。
相关法条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规定
在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1年内申请劳动仲裁,劳动仲裁时效是1年,如果没有不可抗力或有其他正当理由,超过了1年的时间,提起仲裁的,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
相关法条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
该回答对我有帮助,赞一个
热门关注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