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用期内辞职应交违约金

更新时间:2019-02-27 15:53
找法网官方整理
问题相似?直接咨询律师 >
导读:
律师称,试用期的规定与入职协议的约定不能冲突,有协议的要先履行协议近日,读者小梁给本报打来咨询电话。小梁称,自己在大学毕业前与一家公司签订了应届毕业生入职公司协议书,约定她在公司的服务期为3年,不满3年辞职的话要交纳违约金。7月份,小梁从学校毕业后正

      律师称,试用期的规定与入职协议的约定不能冲突,有协议的要先履行协议

      近日,读者小梁给本报打来咨询电话。

      小梁称,自己在大学毕业前与一家公司签订了“应届毕业生入职公司协议书”,约定她在公司的服务期为3年,不满3年辞职的话要交纳违约金。7月份,小梁从学校毕业后正式上班。但公司并没有和小梁签定正式的劳动合同,也没有约定试用期。

      工作两个月后,小梁想出国留学继续深造,便向公司提出辞职。公司表示同意,但提出按协议书规定需交纳违约金1.8万元,而且因小梁不交纳违约金,公司扣押了小梁的档案和户口资料。

      小梁了解到,公司的《员工手册》中规定“新员工自报到的第一天起的三个月为试用期”,她认为自己只工作了两个月,属于在试用期内辞职,不应该交纳违约金。

      劳动关系解除职工应按约定赔偿

      为此,记者采访了门头沟法律咨询热线的杨律师。杨律师认为,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用人单位招收大中专毕业生,按有关规定签订了劳动合同或其他协议的,未到期的仍应继续履行,并应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对于拒绝签订劳动合同又不履行协议的,用人单位可在其提出书面申请30日后解除劳动关系。劳动关系解除后,如原服务合同、协议约定或用人单位依法规定了赔偿办法的,职工应按照服务合同、协议约定和用人单位规定承担赔偿责任。

      事实劳动关系存在协议优于试用期的规定

      杨律师还认为,在这起纠纷中,小梁虽然和公司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但事实劳动关系在她报到时就已经存在了。尽管法律规定试用期内可以随时离开,但试用期的规定与入职协议的约定不能冲突,有协议的要先履行协议,不能简单地用试用期的规定来免责。公司扣押小梁的档案和户口资料的做法有误,但这并不能免除小梁支付违约金的责任。假如她想通过诉讼取回档案和户口资料,公司也会就违约金一事提起反诉,结果她还是得交钱。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大家都在问
我也要提问 >
试用期离职需要赔偿违约金吗?
试用期离职通常不需要赔偿违约金,但存在以下特殊情况则可能需要支付: 违反服务期约定: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并与劳动者订立协议约定服务期。若劳动者在试用期内违反服务期约定,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不过,违约金数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且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支付的违约金不得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 。 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同时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若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需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 如果劳动者在试用期离职时不存在上述违反约定的情况,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即可解除劳动合同,无需支付违约金 。但如果劳动者未履行正常的辞职手续,给用人单位造成了损失,用人单位可能会要求劳动者进行一定的赔偿 。
教师编试用期内辞职需要拿违约金吗
教师编在试用期内辞职,通常不需要支付违约金。但如果存在专项培训费用或有竞业限制的约定,那么在辞职时可能需要考虑支付违约金的问题。具体操作建议如下:首先,如果无特殊约定,应提前向单位表达辞职意向;其次,如果存在服务期或竞业限制的相关约定,应与单位进行充分协商;最后,如果协商无果,可以寻求法律援助或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事业单位在试用期内辞职需要支付违约金吗?
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除了竞业条款或者培训协议外,用人单位不得和劳动者约定其他违约金。劳动者违约的,需要依法支付对应的违约金。
律师解答动态
盗窃1万元主动退还并求得谅解,法律上大概会判多久?
何江律师
何江律师
17分钟前
晚上好,你申请的这笔贷款之所以没有下来,大概率就是遇上了一个套路贷平台,因为在你根本没有收到这笔贷款
张凯律师
张凯律师
20分钟前
如果是违法辞退,可以要求恢复劳动关系。需要判断男性还是女性呢?
张凯律师
张凯律师
25分钟前
可以查看购房合同的误差处理条款,误差过大的可以请求解除合同,返还购房款及利息。
张凯律师
张凯律师
27分钟前
要求占用者腾退,开发商不解决,可以向住建部门反映或者诉讼。
张凯律师
张凯律师
41分钟前
可以,只要授权是当事人自由意思表示且不违反法律法规,多人就可以共同委托一人。
程杰律师
程杰律师
44分钟前
你好,请把具体情况沟通下
我也要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