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斥期间一般多久
更新时间:2021-09-09 17:56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民法典所约定的撤销权“自债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该一年的期间为法定的期间,而非除斥期间,其后面规定的五年期间为除斥期间。关于除斥期间一般多久的内容,以下就跟着找法网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
除斥期间一般多久
1、除斥期间一般是不变期间,不因任何事由而中止、中断或者延长。
2、除斥期间消灭的是权利人享有的实体民事权利本身,如追认权、撤销权、解除权等。
3、除斥期间规定的是权利人行使某项权利的期限,以权利人不行使该实体民事权利作为适用依据。
4、除斥期间是自相应的实体权利成立之时起算。故而,民法典所约定的撤销权“自债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该一年的期间为法定的期间,而非除斥期间,其后面规定的五年期间为除斥期间。

二、
除斥期间与诉讼时效的区别
诉讼时效又称消灭时效,指对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的权利人,使其丧失在诉讼中的胜诉权的法律制度。除斥期间为法定的权利存续期间,因该期间经过而发生权利消灭的法律后果。二者的区别如下:
1、适用对象不同。
产品质量法第45条第2款规定之10年期间。
2、构成要件不同
3、法律效力不同。
4、期间起算点不同。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即权利人能行使权利之日起开始计算;而除斥期间自权利成立之时起算。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中国《民法通则》第137条规定的20年期间,既非诉讼时效期间,又非除斥期间,而是权利的最长保护期限,自权利被侵害之日起开始计算。
5、期间是否可变不同。
6、法院是否可依职权主动适用不同。
7、诉讼时效又称消灭时效。
8、诉讼时效经过后,请求权依然存在。
9、诉讼时效期间是可变期间,
三、
除斥期间
除斥期间是指法律规定某种民事实体权利存在的期间。权利人在此期间内不行使相应的民事权利,则在该法定期间届满时导致该民事权利的消灭。例如《民法典》规定,受遗赠人在知道受遗赠的二个月内不作出接受遗赠的意思表示的,视为放弃受遗赠,这里的二个月就是除斥期间。在民法上,因时间的经过而影响权利的存续或行使的,主要有消灭时效(中国称诉讼时效)和除斥期间。
以上就是找法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除斥期间一般多久的全部内容。除斥期间是指法律规定某种民事实体权利存在的期间。权利人在此期间内不行使相应的民事权利,则在该法定期间届满时导致该民事权利的消灭。如果您还不懂,可以咨询找法网律师,他们会给您专业的建议。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债权人撤销权的双重除斥期间是多久?
撤销权除斥期间可选择一年或五年。选择一年期限需确保及时发现并处理撤销事由,避免权利丧失;选择五年期限则提供更长的时间窗口,但需注意及时行使权利,以免过期。
担保责任的除斥期间是多久,法律如何规定
1. 连带责任担保人的担保期限一般为六个月。在此期限内,债权人可以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超过此期限,债权人请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法律将不予保护。
2. 保证期间属于民法理论中的除斥期间,即权利人享有某项实体权利的存续期间。如果期间经过,该项实体权利即告消灭。这一规定来自于实体法,旨在消灭实体上的权利。
3.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九十二条,保证期间是确定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期间,且不会发生中止、中断和延长。债权人与保证人可以约定保证期间,但约定的保证期间如果早于主债务履行期限或与主债务履行期限同时届满的,视为没有约定。如果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六个月。
4. 如果债权人与债务人对主债务履行期限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保证期间将从债权人请求债务人履行债务的宽限期届满之日起计算。
解除合同的除斥期间是多久,有没有法律依据
合同解除的除斥期限通常为当事人约定的解除权期限或法律规定的解除权期限。在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的解除权行使期限内,解除权人未行使相应解除权的,该权利将消灭。
若法律未规定或当事人未约定解除权行使期限,自解除权人知晓或应知晓解除事由起一年内未行使解除权,或经对方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行使的,该权利同样会消灭。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五条的规定,当事人一方若依法主张解除合同,需向对方当事人发出通知。合同将在通知到达对方时解除;若通知中载明债务人在一定期限内不履行债务则合同自动解除,且债务人在该期限内未履行债务的,合同将在通知载明的期限届满时解除。
对于解除合同的决定,若对方有异议,任何一方当事人均可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确认解除行为的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