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期内是否可以随时提出解除合同

更新时间:2019-03-06 11:30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天津某高校应届毕业生岳小姐问:我已经初步联系好了工作单位,目前正在谈签订劳动合同的问题,其中我对合同文本中提到的见习期和试用期的规定感到比较模糊,合同中规定合同期限为五年,其中见习期为一年,试用期为六个月,我不明白这两个期限到底是怎么回事,在见习期

天津某高校应届毕业生岳小姐问:

我已经初步联系好了工作单位,目前正在谈签订劳动合同的问题,其中我对合同文本中提到的见习期和试用期的规定感到比较模糊,合同中规定合同期限为五年,其中见习期为一年,试用期为六个月,我不明白这两个期限到底是怎么回事,在见习期内我是不是随时可以提出解除合同,是否构成违约,要交违约金吗?另外我还发现我的同学跟单位签的合同中还有学徒期的约定,这个期限又是怎么回事?

天津道名律师事务所张崇泉律师答复:

见习期制度是我国针对应届毕业生进行业务适应及考核的一种制度,适用于用人单位招收应届毕业生,包括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及技校毕业生等,根据相关规定,用人单位招收上述毕业生后,原则上都要安排见习,期限为一年。对入学前已从事一年以上有关专业实际工作,经所在单位批准,可免去见习期。见习期满如果合格,则对该职工办理转正手续,为其评定专业职称,聘任相应职务,确定工作岗位。如果见习期满,达不到见习要求的,可延长见习期半年到一年,或者降低工资标准,表现特别不好的,可予以辞退。根据《劳动部办公厅对〈关于劳动用工管理有关问题的请示〉的复函》规定,大中专、技校毕业生新分配到用人单位工作的,仍应按原规定执行为期一年的见习期制度,见习期内可以约定不超过半年的试用期。

关于试用期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后为相互了解、选择而约定的不超过六个月的考察期,适用于初次就业或再次就业时改变劳动岗位或工种的劳动者,在试用期内,劳动者可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用人单位也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学徒期是对进入某些工作岗位的新招职工熟悉业务、提高工作技能的一种培训方式,在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后,根据劳动部的相关规定,这一培训方式仍应继续采用,并按照技术登记标准规定的期限执行,试用期和学徒期可以同时约定,但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半年,见习期和试用期也可以同时约定。综上所述,见习期、试用期和学徒期各有其不同的含义,王小姐在不超过试用期期限的见习期内随时可以提出解除劳动合同,但在已经超出了试用期的见习期剩余期限内,因自己的原因提出辞职则不适用上述规定,构成违约,是否要交违约金以及数额的多少,需要根据和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的具体约定而确定。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我在劳动纠纷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已帮助 176755
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
实习生签订了6个月的临时合同,能否提前解除合同
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或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
见习期间是否可以随意解除协议
解除实习协议的具体条件:实习者违反国家法律规定或甲方规定制度,甲方可解除协议;双方任何一方主动提出解除实习协议的;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实习期满,协议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我和前夫已经办理了离婚手续,我想拿回监护权,该怎么办?
监护权的取得有三种方式:(一)承继取得:未成年人的亲生父母离婚后,如果和他人结婚,其继任配偶,即孩子的继父母通过婚姻关系取得对这个孩子的监护权。(二)法院或者民
没说借,现在让我还我怎么办?
根据担保协议承担责任
骑电动车把小孩撞了,锁骨轻微骨折,没有住院,后期需要赔偿什么费用
骑电动车撞伤小孩需赔偿。包括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具体根据伤情和治疗情况确定。协商不成可诉讼解决,法院将依法判决。注意保留相关证据,以便后续处理。
昨年被骗当背债人
背债人被骗后,为避免再次上当,应增强法律意识,了解常见诈骗手段。不轻信他人,对涉及金钱交易的事项务必谨慎。同时,定期参加法律培训,提高防范能力。若遇可疑情况,及
申请伤残鉴定以
申请伤残鉴定,需遵循法定流程。先提出申请,再准备材料,最后由鉴定机构出具意见。材料需真实完整,以确保鉴定结果的有效性。
我身体不适请病假要扣我350块钱一天怎么办
请病假被扣钱,可与公司协商、申请劳动仲裁或提起诉讼。先尝试与公司沟通解决,若无法达成一致,可向劳动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仲裁结果不满可再向法院起诉。
相关文书下载
1分钟提问 海量律师提供在线解答
  • 1
    提交咨询
    详细描述您所遇到的问题或纠纷并发送
  • 2
    接入律师
    耐心等待律师解答,平均5分钟及时响应
  • 3
    获取解答
    还有疑问?60分钟无限次追问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