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工死亡待遇

更新时间:2019-03-25 15:34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因工死亡待遇包括:其直系亲属按照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供养亲属抚恤金、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1、享受范围供养亲属的范围和条件按照《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范围规定》执行。其中,子女、弟妹、孙子女应为18周岁以下;或虽满18周岁,但经

因工死亡待遇包括:其直系亲属按照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供养亲属抚恤金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丧葬补助金。

供养亲属抚恤金

1、享受范围

供养亲属的范围和条件按照《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范围规定》执行。其中,子女、弟妹、孙子女应为18周岁以下;或虽满18周岁,但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司法鉴定部门鉴定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祖父、父、夫、祖母、母、妻是指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男未满60周岁,女未满55周岁的,需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司法鉴定部门鉴定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者),且经街道、乡镇级政府证明没有生活来源者。

(依据《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范围规定》2003年9月23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18号,自2004年1月1日起实施)

2、待遇标准

供养亲属抚恤金以职工工亡前12个月平均月缴费工资为计发基数。配偶40%,其他供养亲属30%,孤寡老人或者孤儿每人每月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加10%。

领取供养亲属抚恤金的起止时间

供养亲属抚恤金自职工工亡的次月开始支付,供养亲属丧失供养条件之月停止支付。

3、支付渠道

参加工伤保险社会统筹的用人单位,供养亲属抚恤金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未参加工伤保险费社会统筹的用人单位,该项费用由用人单位支付。

(依据:《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2003年第375号令,《北京市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北京市人民政府2003年第140号令,《北京市工伤职工工伤保险待遇给付办法》京劳社工发[2003]199号,自2004年1月1日起执行)

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职工因工死亡的,发给其直系亲属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1、待遇标准

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为职工工亡上年度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48个月。

2、支付渠道

因工死亡职工所在单位参加了工伤保险社会统筹的,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其所在单位未参加工伤保险社会统筹的,由用人单位支付。

(依据:《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2003年第375号令,《北京市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北京市人民政府2003年第140号令,《北京市工伤职工工伤保险待遇给付办法》京劳社工发[2003]199号,自2004年1月1日起执行)

丧葬补助金

职工因工死亡的,发给其直系亲属丧葬补助金。

1、待遇标准

丧葬补助金为职工工亡上年度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个月。

2、支付渠道

因工死亡职工所在单位参加了工伤保险社会统筹的,丧葬补助金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其所在单位未参加工伤保险社会统筹的,由用人单位支付。

(依据:《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2003年第375号令,《北京市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北京市人民政府2003年第140号令,《北京市工伤职工工伤保险待遇给付办法》。自2004年1月1日起执行)

一至四级工伤职工死亡时的待遇

被鉴定为一至四级的工伤职工死亡,享受供养亲属抚恤金条件及标准、丧葬补助金标准、支付渠道与因工死亡职工的相同。

(依据:《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2003年第375号令,《北京市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北京市人民政府2003年第140号令,《北京市工伤职工工伤保险待遇给付办法》京劳社工发[2003]199号,自2004年1月1日起执行)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单位临时工因病死亡有何待遇
因病死亡的由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和用人单位按照所在省市企业职工因病死亡待遇规定支付丧葬费、抚恤金,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储存额可以继承。
工亡职工家属死亡有什么待遇
  职工死亡的待遇如何规定?职工死亡的其亲属可以享有哪些待遇?法律如何规定?下面:  《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九条 职工因工死亡,其近亲属按照下列规定从工伤保险基
煤矿在岗职工因病死亡,享受哪些待遇
工资是劳动报酬,企业职工没有退休因病死亡,企业不补发工资。职工没有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因病死亡,由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丧葬费和抚恤金,具体标准按所在省、直辖市、自治
1分钟提问 海量律师提供在线解答
  • 1
    提交咨询
    详细描述您所遇到的问题或纠纷并发送
  • 2
    接入律师
    耐心等待律师解答,平均5分钟及时响应
  • 3
    获取解答
    还有疑问?60分钟无限次追问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