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释义:第七条
更新时间:2022-05-09 15:34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由全国常委会于2009年发布,2010年实施,释义的第七条为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体工商户和个人等统计调查对象,必须依照本法和国家有关规定,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提供统计调查所需的资料,不得提供不真实或者不完整的统计资料,不得迟报、拒报统计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释义:第七条
【释义】 本条是关于统计调查对象基本业务的规定。
统计调查对象,是指在统计调查活动中,掌握统计调查客体情况,依照本法和统计调查制度的规定,负有如实向统计机构、统计人员提供统计资料的组织和个人。统计调查对象的范围包括所有依法负有向统计机构、统计人员提供统计资料义务的组织和个人,除本条所列举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和个人外,还包括社会团体、农村承包经营户等。具体到每一个统计调查项目,按照统计调查制度的规定,其统计调查对象可能包括上述范围的全部或者部分对象。
统计调查对象的基本义务是:依照本法和国家有关规定,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提供统计调查所需的资料。真实、准确是指统计调查对象应当依据真实、客观的情况和资料提供统计资料,不得提供不真实、不准确的统计资料;完整是指统计调查对象应当提供其所掌握的调查项目所要求的全部资料,不得提供不完整的统计资料;及时是指统计调查对象应当按照统计调查制度规定的时限提供统计资料,不得迟报、拒报统计资料。统计调查对象提供不真实或者不完整的统计资料,或者迟报、拒报统计资料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司法解释跟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释义有区别吗
民法通则与民法总则的区别:
1、两者的法条数量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是民法典的总则编,规定了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规定,在民法典中起统领性作用。共分为基本规定、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民事权利等11章、206条。而民法通则,是中国对民事活动中一些共同性问题所作的法律规定,是民法体系中的一般法。于1986年4月12日由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修订通过,并于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共9章,156条。
2、民法总则在民法通则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修改,并增加了相关规定。例如,诉讼时效由之前的“二年”调整为“三年”。此外,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年龄由十周岁降低为八周岁。同时,民法总则还增加了胎儿具有继承权及接受赠与权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