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行雇媒子举牌造虚假人气

更新时间:2013-01-10 16:31
找法网官方整理
问题相似?直接咨询律师 >
导读:
拍品已落槌成交,拍卖公司却称是“自己人在举牌”不算数,藏家张先生由此亏了3万多元本报讯已经成交的藏品竟被拍卖公司通知取回去。上周,重庆藏家张先生就遇到了这样的怪事。近年来,随着收藏品投资的不断升温,正当一些藏家或投资者一头扎进市场想赚一把时,却连连

拍品已落槌成交,拍卖公司却称是“自己人在举牌”不算数,藏家张先生由此亏了3万多元   本报讯已经成交的藏品竟被拍卖公司通知取回去。上周,重庆藏家张先生就遇到了这样的怪事。近年来,随着收藏品投资的不断升温,正当一些藏家或投资者一头扎进市场想赚一把时,却连连遭遇拍卖黑幕。   拍卖成交后被通知取回   张先生说,6月份,北京某知名拍卖公司在北京举行了一场拍卖会,藏品超过2000件,场面比较火爆。他和其他几位重庆藏家共带去了18件藏品,其中他自己有13件。拍卖会进行得很顺利,18件重庆藏品成交7件,成交金额约60万元。而张先生的藏品有5件成交,成交金额30余万元。   但上周,张先生与这家拍卖公司电话联系提出收款时,对方却明确通知张先生将13件藏品全部带回重庆。以下是张先生复述的与这家拍卖公司的对话内容:   “拍卖现场不是有人举牌,说明已经成交了吗?”   “那是我们自己人举的。”   “为什么?又不是我自己安排的。”   “主要是保证公司的拍卖成交率,这样对公司的品牌有好处。”   张先生去年也遭了一回   面对拍卖公司的举措,张先生表示并不太奇怪,因为在去年年底,他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当时,他和另一位藏家李先生把20余件瓷器送到北京,参加一场拍卖会。“那场拍卖会非常成功,件件成交。”张先生说,这20余件瓷器,拍卖底价为20万元,成交价达到60万元。   正当张先生满心欢喜准备收款时,这家拍卖公司同样提出,要全部退货,原因与上周张先生得到的一样。   法律约束存在空白   张先生此次将13件藏品送到北京拍卖,总共花费了3万多元。此次被要求全部退货后,意味着净亏3万多元。   “为什么不起诉北京的拍卖公司?”记者问。   张先生解释说,原本想过,但又觉得一旦打起官司,拍卖公司可以把责任推给“参拍人”,说“举牌的某参拍人已人间蒸发”,目前法律对参拍人还缺乏约束。   拍卖公司包赚不赔   虽然藏家亏了,但拍卖公司却赚了。张先生说,此次参加的这场拍卖会,拍卖目录整版广告2000元,半版1000元,保管费每件平均1000元,即使不算成交后10%%的佣金,仅印刷目录和保管费,这家拍卖公司拍卖的2000多件拍品就可以赚200万元以上。   拍卖公司黑幕大起底   近年来艺术品投资的升温,引得不少重庆藏家纷纷介入。据记者所知,本报好几位热心读者在一年中起码四五次前往北京和上海的拍卖市场淘金。经历多了,也逐渐了解到一些拍卖公司的操作黑幕。   安排“托儿”制造天价   目前非常多的藏品在国内拍卖会上屡屡拍出“天价”,这些价格明显有人为做出来的痕迹。张先生说,比如一件估价100万元的藏品,在拍卖会之前,可能有买家出价50万元已经买下。但作为此次交易的回报,拍卖公司与买家私下达成协议,由买家安排“托儿”,在拍卖会上将这件拍品举到300万、500万、800万,甚至更高。因此,一些天价拍品的成交价格水分很大。而且,一些拍卖公司为了制造火爆场面,有时还有意安排人手进场举牌,制造成交假象。   低价收购拍品自己运作   拍卖公司的目的肯定是“赢利最大化”,因此,即使藏家的拍品有很权威的专家的鉴定书,也可能无法进入一些大型拍卖公司。而且,有些拍卖公司往往采取低价收购的方式,自己来运作拍卖品。   张先生提醒藏家,如果没有路子,没有实力,一定不要贸然将藏品送去拍卖。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大家都在问
我也要提问 >
公司虚假招聘
你好,可以劳动监察大队投诉或者申请劳动仲裁。
我按揭买了套房子,现在都要拿到房子了。我该怎么办。可以退房么。
很难,看样品房只是直观感受,还是要以合同为准,你没有对房屋实际的格局审查清楚,轻信了售楼小姐的宣传,没有依据,很难达到解除合同的目的了。
相关知识推荐
问题没解决?立即咨询律师
平台保障
优选律师
快速响应
#3分钟内获得解答
去咨询
律师解答动态
您好,请问什么时候发生的?可以详细说下情况ZXN
卖方没告诉你?对方一般来说有告知义务的
你好,请问涉及多少金额
任涌律师
任涌律师
11分钟前
具体要看下合同的内容的啊
孙昕昊律师
孙昕昊律师
23分钟前
你好,请问双方是否同意协商离婚还是具体想怎么办?
任涌律师
任涌律师
38分钟前
上海刑辩任律师,可以联系
孟翔律师
孟翔律师
1小时前
如果您只是通过语言表达“开到他了”,但并未实际实施任何伤害行为,通常不构成犯罪。语言威胁可能被认定为
我也要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