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价格改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更新时间:2014-01-20 11:17
找法网官方整理
问题相似?直接咨询律师 >
导读:
1979年以来,我国以市场为取向,采取新进的方式,不断推进价格改革。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初步理顺了价格关系,价格机制基本转换,形成了在政府宏观调控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价格改革促进了市场的发...

  1979年以来,我国以市场为取向,采取新进的方式,不断推进价格改革。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初步理顺了价格关系,价格机制基本转换,形成了在政府宏观调控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价格改革促进了市场的发育与发展,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对于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价格改革的基本经验主要表现为:

  (1)价格改革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基本方针。改革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发展是硬道理,是改革的目的,也是稳定的保证,许多问题只有通过发展才能解决。而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价格问题关系国计民生,涉及到千家万户。价格改革首先着力于促进经济的发展,适时调整放开影响经济发展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如价格改革首先从调整农产品价格人手,使农民大幅度增加了收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促进农业生产起了重要作用;紧接着放开小商品价格,逐步调整煤炭、石油、电力价格及铁路等运输价格,促进了能源、运输产业的发展,缓解了其对国民经济的“瓶颈”制约。考虑到价格改革能够调整各方面经济利益关系,在调整或放开价格,尤其是生活资料价格时,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作为决策的重要因索,认真研究、测算上涨幅度,选择恰当时机,审时度势,掌握力度。同时注意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取得各方面特别是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保持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经济的稳定。而在出现严重通货膨胀时,则暂时推迟出台价格改革的有关措施。

  (2)遵循价值规律,转换价格机制。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它对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调节作用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的,而市场机制的核心是市场价格机制。换句话说,市场价格机制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人们往往也是通过市场价格机制来认识和遵循价值规律的。因此,在价格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市场为改革取向,以建立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形成机制作为改革的目标,为价值规律发挥作用刨造条件和提供广阔的空间。同时,根据价值规律的要求,逐步规范市场价格行为,努力构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局面,使价格不但反映价值(或生产价格),而且要反映市场供求关系。

  如何处理价格体系和价格机制两者改革的关系,是价格改革进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价格体系不合理,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必须理顺价格关系。而理顺价格关系,必须转换僵化的价格机制,在以市场形成为主的价格机制中逐步进行。也只有在这种价格机制的转换中,价格体系或价格关系才能得以理顺。同样,不断理顺价格关系又是转换价格机制的必要条件,只有不断通过调整价格,缓解价格扭曲的严重程度,才能在“平稳”中放开价格。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制约的。

  (3)渐进式推进、逐步深化。在价格改革过程中,为了使价格的调整和放开不引发价格的大幅度上涨,造成价格总水平大起大落,损害群众利益,而能在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城乡居民收人中缓解价格改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价格改革始终坚持渐进式推进、逐步深化的做法。在改革步骤上,先调整后放开,价格调整逐步到位;在商品上,先农产品价格,再轻工业品价格,后重工业品价格;在种类上。先以改革商品价格为主,再以改革服务价格为主,后改革生产要素价格;在具体品种上。先放开次要的商品、服务价格,然后逐步放开重要的商品、服务价格;在政府价格管理上,先以调整、放开商品和服务价格为主,逐步以“定规则、当裁判”的调控监管为主。当然这种先后是交叉的,但不同的重点反映出渐进式的轨迹。

  渐进式改革使价格改革的进程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12月至1984年9月)是按照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进行改革,基本做法是调放结合,以调为主。第二阶段(1984年10月至1988年9月)是按照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要求进行改革。基本做法是放调结合,以放为主。第三阶段(1988年10月至1992年1月)是在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总的形势下进行价格改革,基本做法是控中求改,相机调放,巩固成果,逐步完善。第四阶段,(1992年2月至今)是按照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深化改革,基本做法主要是进一步放开价格,建立和完善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和管理机制,探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价格宏观调控和管理的新形式。

  推行生产资料价格双轨是实践中摸索出来进行渐进式价格改革的具体形式。所谓价格双轨制,是一种商品实行两种定价制度。一种是计划价格制度,一种是市场价格制度。显然,它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纪并存的集中表现。实际上,农产品一直实行的是双轨制。从1984年开始,我国对生产资料推行价格双轨制。对农产品实行价格双轨制在国外也是存在的,然而,对生产资料推行价格双轨制却是中国的独创。

  在计划经济时期,对生产资料及其价格管得很严、统得很死。虽然名义上承认生产资料是商品,但实际上并不以商品对待,而是计划生产、计划调拨、计划价格,严重束缚了企业生产经营积极性。改革开放初期,对生产资料价格是否可放开,有不同看法,一直采取慎重态度。1984年后,对生产资料价格推行双轨制,是对计划价格机制的重大突破。允许在一定范围内由市场供求来影响价格形成,尽管是初步的,但却标志着生产资料价格机制开始转换。实践也证明,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在当时的情况下起过积极作用:①刺激了生产资料市场的发育与发展;②给非国有企业提供了一个独立发展的空间,刺激了乡镇企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从而开始了我国所有制结构的改革、产业结构的调整;③促进了国有企业挖潜革新,充分利用生产能力,生产市场需要的产品,推动了企业为适应市场而开始改革经营机制;④在一定范围内初步优化了资源配置,等等。在推行生产资料双轨制过程中也暴露出严重的问题,如不利不利于建立正常的市场价格秩序,出现大量的“寻租”现象,容易滋生腐败。等等。所以随着改革的深入。政府对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及时进行了“并轨”。

  (4)各项改革协调配合,有序推进。价格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从价格自身出发是很难奏效的,必须坚持与其他改革相互协调,才能收到成效。价格改革的实践证明,协调配套好的时候,改革就比较顺利;协调配套欠缺的时候,改革就会出理相互掣肘的现象。价格改革要与其他改革协调配套,一是要使价格改革在改革的总体部署中有明确的地位,使价格改革在与其他改革协同前进,特别要与企业改革、流通改革、财税改革、劳动工资改革做到相辅相成、共同前进。二是要正确处理由于价格调整或放开涉及的各种经济利益关系,包括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关系,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之问的关系,做到从全局出发,兼顾各种利益关系。三是价格改革的安排,既要加强同有关方面的协调配合,又要做到调整价格同改革与完善价格管理体制相协调、上游产品与下游产品价格改革相挤调。并且要了解国际市场价格信息和走势,使国内市场价格与进出口商品价格相协调。

  (5)加强党和政府对价格改革的领导,使价格改革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党中央、国务院对价格改革极为重视,有关改革的重大决策、计划、方案都是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进行的。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在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时,都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做了许多工作,保证了价格改革的顺利进行。实践证明,正是由于加强了党和政府对价格改革的领导,才使这关系整个改革、发展和稳定全局的大事,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重大举措能够按照预定的要求有序进行,取得为世人所公认的成效。而作为具体组织实施价格决策、计划、方案的价格主管部门也为价格改革作出了贡献。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大家都在问
我也要提问 >
消费需求比较低是什么意思
消费需求比较低是什么意思.花钱的需要不多.
既是中国税收居民又是其他国家(地区)什么意思
大意是需要在中国或其他国家都符合缴税条件。
律师解答动态
你好,这边是民事纠纷吗,有没有协商调解
吴亮律师
吴亮律师
8分钟前
一般来说,付了定金后想退有难度,定金有担保合同履行的作用。但要是发现中药有问题,比如质量不合格、与描
吴亮律师
吴亮律师
12分钟前
要转公立高中,首先得确认公立学校有空余学位并愿意接收。接着准备好学生的身份证明、原学校的学籍证明等材
吴亮律师
吴亮律师
14分钟前
学校要求走读生周日晚回校上晚自习,若这违背学生意愿且影响正常生活,可先和学校沟通反映情况,表达自身诉
吴亮律师
吴亮律师
22分钟前
小时候不懂事故意填错心理咨询测试表留下精神病史,三年前的事现在想更正,是有办法的。你可以收集能证明当
吴亮律师
吴亮律师
25分钟前
不太明确“二类”具体指啥。一般来说,若涉及违法违规、债务纠纷等情况可能会被冻结。要是担心被冻结,先自
吴亮律师
吴亮律师
25分钟前
这情况得先保留现场证据,比如找当时目睹现场的人作证,证明对方监护人可能的不当行为。尽快收集事故现场周
吴亮律师
吴亮律师
26分钟前
申请护照不过可能有多种原因,像材料不全、不符合申请条件等。你先看看申请时材料有没有漏交、填错,把材料
我也要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