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声污染防治措施有哪些
更新时间:2020-07-24 11:46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污染不仅仅是指环境污染,噪声也可以是一种污染,而且噪声对人们带来的危害不比环境污染要小,甚至还能诱发多种致癌致命的疾病,对此噪声污染防治是重中之重的事情。因此接下来将由找法网小编为您介绍关于噪声污染防治措施有哪些及其相关方面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相应的问题。
一、噪声污染防治措施有哪些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主要从三方面进行控制:噪声源,传播途径,接受者
(一)噪声源控制
1、消除噪声发生的根源:改进结构,改进生产工艺,减少机械摩擦,改变喷口形状
2、采用吸声,隔声装备
(二)从噪声传播途径上控制
1、阻断传播途径
2、改变机器设备的安装方向
3、原理噪声源
(三)对接受者的防护
对接受者进行防护,除了减少人员在噪声环境中的暴露时间外,可采取各种个人防护手段,如佩带耳塞,耳罩或头盔等。

二、噪音控制的内容包括
(1)降低声源噪音,工业、交通运输业可以选用低噪音的生产设备和改进生产工艺,或者改变噪音源的运动方式(如用阻尼、隔振等措施降低固体发声体的振动)。
(2)在传音途径上降低噪音,控制噪音的传播,改变声源已经发出的噪音传播途径,如采用吸音、隔音、音屏障、隔振等措施,以及合理规划城市和建筑布局等。
(3)受音者或受音器官的噪音防护,在声源和传播途径上无法采取措施,或采取的声学措施仍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时,就需要对受音者或受音器官采取防护措施,如长期职业性噪音暴露的工人可以戴耳塞、耳罩或头盔等护耳器。
①声在传播中的能量是随着距离的增加而衰减的,因此使噪声源远离需要安静的地方,可以达到降噪的目的。
②声的辐射一般有指向性,处在与声源距离相同而方向不同的地方,接收到的声强度也就不同。不过多数声源以低频辐射噪声时,指向性很差;随着频率的增加,指向性就增强。因此,控制噪声的传播方向(包括改变声源的发射方向)是降低噪声的有效措施。
③建立隔声屏障,或利用天然屏障(土坡、山丘),以及利用其他隔声材料和隔声结构来阻挡噪声的传播。
④应用吸声材料和吸声结构,将传播中的噪声声能转变为热能等。⑤在城市建设中,采用合理的城市防噪声规划。此外,对于固体振动产生的噪声采取隔振措施,以减弱噪声的传播。
三、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第十条
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分别不同的功能区制定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划定本行政区域内各类声环境质量标准的适用区域,并进行管理。
第十一条
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国家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根据法律规定可以得知,噪声污染防治措施主要从三方面进行控制噪声源控制、从噪声传播途径上控制、对接受者的防护,例如消除噪声发生的根源等。以上便是找法网小编为您带来关于噪声污染防治措施有哪些的相关知识,若大家有什么不了解的亦或是有其他疑问的可以咨询找法网的律师。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防治生活噪声污染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1. 噪声污染防治法是以控制和减低人为活动产生的噪声、防止噪声妨害人体健康为目的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所防治的噪声主要包括建筑施工噪声、道路交通噪声、工业噪声以及社会生活噪声等。
2.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声环境质量负责,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声环境质量。国家实行噪声污染防治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噪声污染防治目标完成情况纳入考核评价内容。
3. 违反本法规定,建设单位建设噪声敏感建筑物不符合民用建筑隔声设计相关标准要求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建设工程合同价款百分之二以上百分之四以下的罚款。
4. 违反本法规定,建设单位在噪声敏感建筑物禁止建设区域新建与航空无关的噪声敏感建筑物的,由地方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建设工程合同价款百分之二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并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拆除。
关于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法律分析:社会生活噪声主要来源于商业、娱乐、体育、游行、庆祝、宣传等活动,以及打字机、家用电器等小型机械的使用,还有住宅区内修理汽车、制作家具和燃放爆竹等。对于噪音扰民,国家有专门的环境噪音污染防治法,该法对工业噪声污染、建筑施工噪声污染、交通运输噪声污染以及社会生活噪声污染等方面的防治作出了具体规定。居民在遇到噪音扰民时,可以向环保部门或公安部门投诉。
法律后果:违反关于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制造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将面临警告;若警告后仍不改正,则可能面临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的罚款。
在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方法中,夜间是什么时候?
法律分析:晚上22点至次日6点钟,是法律意义上的“夜间”。在这个时间段,噪声排放标准相对“日间”更高。但无论是夜间还是日间的噪声排放标准,与是否构成“噪声扰民”有一定的关联,但并不构成必然的联系。只要产生的噪声与环境不适应,并导致居民受到干扰,就可以被认定为“噪声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