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对“起征点”的误解
更新时间:2012-12-27 02:33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公众对起征点存在误解。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个人所得税免征额。起征点与免征额有着严格的区别。在财政学中,起征点与免征额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不能混用,否则无法区分税法中的一些规定。所谓起征点,是征税对象达到征税数额开始征税的界限。征税对象的数额未达到起征点
公众对“起征点”存在误解。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个人所得税免征额”。“起征点”与“免征额”有着严格的区别。
在财政学中,起征点与免征额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不能混用,否则无法区分税法中的一些规定。
所谓起征点,是征税对象达到征税数额开始征税的界限。征税对象的数额未达到起征点时不征税。一旦征税对象的数额达到或超过起征点时,则要就其全部的数额征税,而不是仅对其超过起征点的部分征税。
所谓免征额是在征税对象总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它是按照一定标准从征税对象总额中预先减除的数额。免征额部分不征税,只对超过免征额部分征税。
二者的区别是:假设数字为2000,你当月工资是2001,如果是免征额,2000就免了,只就超出的1块钱缴税,如果是起征点,则是不够2000的不用交税,超出2000的全额缴税,即以2001元为基数缴税。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个体工商户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是多少?
个体工商户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如下:
1. 生产、经营所得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公式为:收入总额-成本、费用及损失-起征点。
2. 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为: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
在计算个体工商户应纳税所得额时,应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即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均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此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六条的规定,居民个人的综合所得和非居民个人的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的应纳税所得额计算方法也各有不同。但请注意,以上内容主要聚焦于个体工商户的个税计算方式,与居民个人和非居民个人的个税计算方法虽有提及,但非本文重点。
个体工商户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是多少?
个体工商户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如下:
1. 生产、经营所得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公式为:收入总额-成本、费用及损失-起征点。
2. 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为: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
在计算个体工商户应纳税所得额时,应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即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均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此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六条的规定,居民个人的综合所得和非居民个人的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的应纳税所得额计算方法也各有不同。但请注意,以上内容主要聚焦于个体工商户的个税计算方式,与居民个人和非居民个人的个税计算方法虽有提及,但非本文重点。
个人所得税起征点
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处理时,首先应查询当年税法规定的起征点金额。其次,根据个人收入情况,如工资、稿酬等,计算应纳税额。若收入低于起征点,则无需申报;超过起征点,需通过税务系统或前往税务部门申报纳税。在申报过程中,注意保留相关凭证以备查验。同时,若涉及税收优惠政策,如专项附加扣除,应按规定申请并享受。
对于高收入人群,建议咨询专业税务顾问或律师,以合理规划税务安排,降低税务风险。此外,务必关注税法政策变化,及时调整税务策略,确保合法合规纳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