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事故发生离开事故现场算逃逸吗?

更新时间:2015-10-22 17:28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刑法规定,为了逃避责任,发生交通事故后逃离现场的,视为交通肇事逃逸。可是如果发生交通事故后,驾驶员并未察觉有事故发生,离开了现场的,还算是肇事逃逸吗?一起来看以下案例。

  案件回放:

  郭某驾驶的小汽车在国道上行驶的途中与贺某驾驶的摩托车相撞。因天降大雨,郭某车速过快,贺某严重占道行驶,致使小汽车后挡泥板拖带摩托车把手,将贺某连人带车迅速摔入沟内,造成贺某当场死亡、摩托车损坏的交通事故。郭某当时虽已略感异常,但从后车镜中未发现什么,便继续开车前行。5小时后郭某被警察截获,这时他才意识到发生了交通事故,而此刻因为现场已毁,导致交通事故责任无法认定,交通部门只好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20条的规定,认定郭某驾车肇事逃逸,由郭某负事故全部责任,贺某无责任。郭某不服,然而申请复议的结果仍是维持原责任认定。

逃逸

  法院判决:

  因调解无效,郭某的家人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贺某全额赔偿损失。郭某坚持认为,贺某严重占道行驶是客观事实,也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不应该让自己一人承担。自己之所以离开现场,是因为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交通事故,否则不会离开。而逃逸是指明知道自己发生交通事故,为逃避责任而逃离现场。为此,交警的认定是错误的。而法院也同样认定构成逃逸,责任由郭某承担。

  案件解析: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20条的规定:“当事人逃逸或者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使交通事故责任无法认定的,应当负全部责任。”显然,郭某的行为是否构成交通肇事逃逸是本案的争议焦点和关键。

  从刑事角度上看,正如郭某所想,逃逸是指“驾驶员明知自己发生了交通事故,为了逃避责任,而逃离现场的行为。”在这里,“明知”是指驾驶员故意与否的问题,是决定驾驶员应否承担刑事责任的依据。但从民事赔偿责任上来理解“逃逸”,却与从刑事角度不同,刑事是严格责任即对故意与否不得推定,且仅有是故意;民事是非严格责任即允许推定,除了故意之外,还允许是过失。过失是说对损害结果的发生,应当预见但因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是已经预见但轻信可以避免的心理状态。

  此案例中:首先,郭某作为机动车驾驶员,负有行车安全的注意义务,既有义务知道自己所驾驶的车辆在行驶过程中是否安全、是否发生交通事故。这在《道路交通安全法》和《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中都有明确规定。

  第二,郭某是“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可以避免”,即具有主观过失。表现在:一方面郭某明知贺某严重占道行驶,而且自己车速过快,并且还下着大雨,如此相遇极易、极可能发生交通事故;另一方面郭某事后感到异常,却仅仅由于从后车镜中未发现异常便继续行驶,而未尽到如下车查看等注意义务,无论是出于没有预见或个人妄断可以避免的哪一种情形,都构成过失。

  第三,郭某在发生交通事故后,已确将肇事车辆驶离现场,并导致事故责任无法认定,交警部门依照《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20条的规定,认定其负事故全部责任。符合《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20条之精神和民事立法原则。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我在交通事故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已帮助 145887
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在肇事人不知情况下发生事故离开现场可以认定逃逸吗
据你所述,应该够不成交通肇事罪,不应负刑事责任。建议委托律师当面咨询。
收到购买的计算机后,是否欺骗了消费者
可以要求赔偿。可能存在假冒伪劣情况
女方父亲是否影响了女儿的军婚?
法律分析:女方父亲坐牢不影响与军人结婚,因为结婚是自由自愿的,但后期对军人的政治审查可能造成不利影响。军婚,是与现役军人形成婚姻关系的婚姻。军婚,受到国家法律重
小区的公区房被二层的商铺老板強行霸占了
你好,你是可以起诉维权的,请问是否与对方协商
你好,我是脑瘤患者,做完开颅手术后偏瘫了,术前未告知有偏瘫的可能,请问这种情况是否属于医疗事故
患者在手术后出现医疗损害的,如果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过错所造成的,即可认定为医疗事故。
大家都在问
  • 901人咨询过
  • 156人咨询过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1分钟提问 海量律师提供在线解答
  • 1
    提交咨询
    详细描述您所遇到的问题或纠纷并发送
  • 2
    接入律师
    耐心等待律师解答,平均5分钟及时响应
  • 3
    获取解答
    还有疑问?60分钟无限次追问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