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责任相关法律法规
更新时间:2021-01-25 14:10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一般在交通事故出现之后,交警都要先确认双方是否安全、然后再维持交通秩序、勘察现场、出具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而所有的这些都不是随便做的,都是有据可依的,那么交通事故责任相关法律法规?下面就由找法网小编为你介绍相关内容。
一、交通事故责任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有许多法律法规都规定了如何处理交通事故,具体如下:

1、《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2003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
(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1960年2月11日国务院批准、交通部发布的《机动车管理办法》,1988年3月9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1991年9月22日国务院发布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同时废止。)
3、《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令第104号《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已经2008年7月11日公安部部长办公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公安部部长孟建柱二〇〇八年八月十七日)
二、交警判定交通事故当事人的责任大小,应该依据什么原则
1、事故当事人的违法行为。
事故当事人的违法行为造成交通事故的应负交通事故责任,没有违法行为的当事人不负事故责任
2、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了损害事实。
损害他人健康的客观存在是构成侵权损害民事责任的前提。如果没有造成损害,或者某种行为可能会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并没有成为客观事实,就谈上交通事故责任。
3、交通事故当事人主观上的过失。
交通事故的发生都是因交通事故当事人心理上存在着过失,即当事人对发生交通事故应预见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知道违法行为可能引起交通事故却轻信能够避免。如果当事人存在着故意造成的不属于交通事故的范畴。
三、交通事故起诉时应该告谁
1、肇事机动车驾驶员。
2、在道路上违法设置障碍物从而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有关单位或个人。
3、在道路上违章停车从而引发交通事故的机动车一方。
4、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他人损害的,一般由机动车管理部门登记的车辆所有人(以下简称登记所有人)承担赔偿责任。登记所有人与实际使用人不一致的责任承担,按以下具体情况处理。
以上就是找法网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关于交通事故责任相关法律法规的相关内容。出现交通事故之后一定要积极配合交警同志的工作,千万不要想着逃逸、推卸责任,毕竟现在到处都是摄像头,又可以做鉴定,所以还是实话实说会比较好。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重大交通事故的法律法规定义
交通重大事故的判定标准如下:
1. 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 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3. 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道路交通事故是指车辆在道路上行驶过程中因过错或意外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的事件。车辆包括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没有车辆则无法构成交通事故。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根据当事人的行为对事故所起的作用及过错的严重程度来确定责任:
- 一方当事人过错导致事故的,承担全部责任。
- 两方或两方以上当事人过错导致事故的,根据行为对事故发生的作用及过错程度,分别承担主要责任、同等责任或次要责任。
- 各方均无过错,属于交通意外事故的,各方均无责任;一方当事人故意造成事故的,他方无责任。
交通事故死亡赔偿法律法规
与交通事故死亡赔偿相关的法律规定明确指出,当交通事故导致人员死亡时,赔偿义务人需向受害方支付死亡赔偿金及丧葬费。具体赔偿项目包括:
1. **死亡赔偿金**:依据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计算二十年。若死者年龄超过六十岁,每增加一岁则减少一年;若超过七十五岁,则按五年计算。
2. **丧葬费**:涵盖为安排死者丧葬事宜所支出的合理费用。
此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条,除上述费用外,如事故造成他人人身损害,还需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以及因误工导致的收入减少。若造成残疾,还需支付辅助器具费和残疾赔偿金。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六条指出,被扶养人的生活费应计入残疾或死亡赔偿金中。
交通事故受伤怎么办,有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
交通事故的当事人的伤残一般是在治疗终结后进行鉴定的。当事人可以向处理交通事故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以书面形式提出伤残鉴定申请,交通管理部门会委托鉴定机构,之后由相应的鉴定机构根据劳动能力进行鉴定。法律依据:《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4.1
应以损伤治疗后果或者结局为依据,客观评价组织器官缺失和/或功能障碍程度,科学分析损伤与残疾之间的因果关系,实事求是地进行鉴定。
受伤人员符合两处以上致残程度等级者,鉴定意见中应该分别写明各处的致残程度等级。
4.2
应在原发性损伤及其与之确有关联的并发症治疗终结或者临床治疗效果稳定后进行鉴定。
4.4致残等级划分
本标准将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划分为10个等级,从一级(人体致残率100%)到十级(人体致残率10%),每级致残率相差10%。致残程度等级划分依据见附录A。
4.5
依据人体组织器官结构破坏、功能障碍及其对医疗、护理的依赖程度,适当考虑由于残疾引起的社会交往和心理因素影响,综合判定致残程度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