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肇事逃逸应该如何处罚

更新时间:2020-07-10 19:30
找法网官方整理
问题相似?直接咨询律师 >
导读:
交通事故逃逸的行为目的是为了逃避交通事故所带来的法律责任,当然行为人是不可能逃避法律制裁的,发生交通事故应当及时报警处理。因此接下来将由找法网小编为您介绍关于交通事故肇事逃逸应该如何处罚的相关方面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相应的问题。

  一、交通事故肇事逃逸应该如何处罚

  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行为,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做如下处理:

  1、对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处200元到2000元罚款,可以并处15以下拘留。

  2、对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没有逃逸的,除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外,由公安机关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3、对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并逃逸的,除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外,由公安机关吊销机动车驾驶证,并终生不得重新领取机动车驾驶证。

交通事故肇事逃逸应该如何处罚

  二、交通事故逃逸的情形

  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没有责任而驶离现场、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等8种情况将被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

  1、明知发生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

  2、交通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对事故没有责任,驾车驶离事故现场的;

  3、交通事故当事人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的;

  4、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的;

  5、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给伤者或家属留下假姓名、假地址、假联系方式后离开医院的;

  6、交通事故当事人接受调查期间逃匿的;

  7、交通事故当事人离开现场且不承认曾发生交通事故,但有证据证明其应知道发生交通事故的;

  8、经协商未能达成一致或未经协商给付赔偿费用明显不足,交通事故当事人未留下本人真实信息,有证据证明其是强行离开现场的。

  以上八种行为可以认定为交通事故逃逸行为,并在一些情况下可以追究肇事者的刑事责任。

  三、交通事故逃逸的处理依据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

  第一百零一条

  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根据法律规定可以得知,交通事故肇事逃逸如何处罚,应该根据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行为,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处理。以上便是找法网小编为您带来关于交通事故肇事逃逸应该如何处罚的相关知识,若大家有什么不了解的亦或是有其他疑问的可以咨询找法网的律师。车子发生了交通事故后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大家都在问
我也要提问 >
小事故肇事逃逸怎么处罚新交规的车辆
小事故肇事逃逸行为将依法追究责任。根据新交规,未构成犯罪的情况下,驾驶员可能面临拘留、罚款及驾照吊销等处罚;若构成犯罪,则需承担刑事责任。处理此类情况需综合考虑事故的具体情况,如有无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请驾驶员在发生事故后依法处理,避免逃逸行为。
肇事逃逸被抓到了怎么判
逃逸行为一经抓获,将依法受到严惩。处理程序包括交警现场调查取证、移送公安机关逮捕嫌疑人、立案侦查后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等环节。逃逸情节的严重性可能导致肇事者被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甚至面临更重的刑罚。
肇事逃逸找到人后怎么处理的呢
肇事逃逸行为违反法律法规,逃逸者应立即投案自首并接受调查处理。根据情节轻重,可能面临罚款、拘留或刑事责任。积极配合调查并主动赔偿受害人是减轻处罚的关键。逃避责任只会加剧问题的严重性。
相关知识推荐
问题没解决?立即咨询律师
平台保障
优选律师
快速响应
#3分钟内获得解答
去咨询
没有想要的解答?推荐咨询本地专业律师
平台律师团
已服务 9.9万人
响应 2分钟内
7x24小时在线服务
针对性解决方案
咨询我
律师解答动态
情况?什么情况?详细说说看能不能帮你,看能帮你,你总共被骗了2700块。
认证驳回可能是提交的材料不完整、不准确或者不符合规定。比如身份证明信息有误、证明文件不清晰等。解决方
吴亮律师
吴亮律师
1分钟前
工伤事故处理,首先要确定事故发生时间、地点和经过,收集相关证据,像劳动合同、医院诊断证明等。接着去认
15年现在什么,现在看具体情况先,具体情况这个不这个不合法。
吴亮律师
吴亮律师
3分钟前
一般情况下,保安非工作时间突发脑血柱不算工伤,公司通常无赔偿责任。但如果公司宿舍环境等因素与发病有因
叶斌律师
叶斌律师
7分钟前
立即报警并冻结相关账户,同时向网信办举报,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我也要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