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罪中逃逸的理解与认定

更新时间:2013-05-22 11:48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要点提示】审判实践中,对交通肇事罪中关于交通肇事后逃逸的理解和认定。【案例索引】一审: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2010)漯郾刑初字第71号(2010年7月2日)。【案情】公诉机关漯河市郾城区人民检察院。被告人吴银唐。漯河市郾城区人民法院审

  【要点提示】

  审判实践中,对交通肇事罪中关于“交通肇事后逃逸”的理解和认定。

  【案例索引】

  一审: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2010)漯郾刑初字第71号(2010年7月2日)。

  【案 情】

  公诉机关漯河市郾城区人民检察院。

  被告人吴某。

  漯河市郾城区人民法院审理查明,2009年10月25日7时许,被告人吴某无证驾驶豫L20575号“巨力”牌三轮汽车,沿洛界路由西向东行驶至漯西路交叉口转盘处向右转盘时,与骑电动车沿漯西路由北向南行驶的陈某相撞后,又与正在道路上打扫卫生的王某相撞,造成陈某、王某受伤的交通事故。事故发生后,吴某弃车逃逸。2009年12月30日,王某经抢救无效死亡。经交警部门认定,吴某负此事故的全部责任。

  另查明:本案被害人陈某对被告人吴某的民事赔偿请求已主动放弃。

  本案中被害人王某的女儿王1对被告人吴某的民事赔偿请求已主动放弃。

  再查明:本案民事部分双方已达成调解协议,本院已作出(2010)漯郾刑初字第71—1号刑事附带民事调解书。

  【审 判】

  漯河市郾城区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人吴某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1人死亡,且肇事后逃逸,其行为已构成交通肇事罪。公诉机关指控罪名成立。鉴于本案被告人吴某的主观恶性不大,案发后被告人吴某已积极赔偿被害人的经济损失,并取得了被害人的谅解,可从轻处罚。且被告人认罪态度好,有悔罪之意,具有不致再危害社会的条件,可以宣告缓刑。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第七十二条第一款之规定,并经审判委员会研究,判决:被告人吴某犯交通肇事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宣告缓刑四年。

  【评 析】

  本案在审理过程中,关于“交通肇事后逃逸”的理解与认定问题上存在着分歧。

  首先关于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为及理解问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规定:“交通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具有本解释第二条第一款规定和第二款第(一)至(五)项规定的情形之一,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该解释关于第二条第一款的规定如下: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一)死亡一人或者重伤三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二)死亡三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三)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三十万元以上的。第二条第二款规定如下: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一)酒后、吸食毒品后驾驶机动车辆的;(二)无驾驶资格驾驶机动车辆的;(三)明是安全装置不全或者安全机件失灵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四)明知是无牌证或者已报废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五)严重超载驾驶的;(六)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的。从以上法律规定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交通肇事后逃逸”所指的各种行为。

  其次在逃逸的原因上,现实生活中错综复杂,但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原因仅指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即肇事者在肇事行为发生后,害怕被司法机关发现,被追究法律责任而逃离事故现场的行为。实践中,交通事故发生后,被害人的家属由于情绪难以控制,往往纠集众人对肇事者进行 报复,肇事司机在这种情况下的躲避行为与肇后为逃避法律责任而逃逸的行为是有着本质的区别。此外,行为人由于正在执行抢险、救灾等紧急任务时,在肇事后为继续执行任务而离开现场的行为应不属于肇事后逃逸行为。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必须把肇事后逃逸行为与肇事司机因害怕被害人家属的报复不得已采取的躲避行为及因执行紧急任务而不得不离开现场的情况区分开来。在具体的案件审理过程中,作为承办案件的法官一定要结合肇事者的行为特征及心理特征做综合分析,来认定肇事者肇事后逃跑的行为是否属逃逸行为。

  最后关于“交通肇事后逃逸”这一情节是属于犯罪构成的要件抑或是量刑的情节,有不同看法。有一种观点认为,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为是一种事后行为,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行为人的主观恶性的大小,但该事后行为对其先前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不起决定作用,也就是说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为不能作为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我们认为,交通肇事后逃逸既是一种量刑情节,又是犯罪构成的一个要件。在行为人的行为已经构成交通肇事罪的情况下,逃逸就是量刑情节;在行为人的行为尚不构成犯罪的情况下,逃逸则可以是该行为构成犯罪的一个构成要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第二款第(六)项规定: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的。从中可以看出,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离事故现场的即交通肇事后逃逸是交通肇事罪的一个构成要件,因此在某些特定情况下,逃逸行为可以是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但在刑法第133条中规定: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此条款中的逃逸是建立在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基础之上的,是作为法定型升格的一个量刑情节出现的。根据刑法第133条的规定,行为人只有在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以致发生了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交通事故时,其行为才构成犯罪。如果行为人并没有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或者有违规行为但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即使肇事者有事后逃逸行为,肇事行为亦不构成犯罪,否则就违反了罪刑法定原则。因此我们认为除了最高法院的解释中第二条第二款第六项规定之外的交通肇后的逃逸行为只是一种量刑情节,即在行为人行为已经构成交通肇事罪的情况下,如果行为人又有逃逸行为的,应该在三年以上七年以下量刑。

  综上所述,本案中被告人吴某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交通肇事,致一人死亡,且负事故全部责任,其行为已构成交通肇事罪,其肇事后弃车逃离现场的行为是为了逃避法律追究,属刑法第133条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为。在量刑上,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为又是被告人吴某量刑的一个加重情节,即行为人的行为已经构成交通肇事罪的情况下,如果行为人又有逃逸行为的,应该在三年以上七年以下量刑。鉴于案发后被告人吴某已积极赔偿被害人的经济损失,并取得了被害人的谅解,因此对被告人吴某酌情从轻处理。故本案对被告人吴某的定罪量刑是正确的。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我在交通事故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已帮助 194269
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
交通肇事罪的认定
1、可以以交通肇罪控告; 2、你有权向该男子户口所在地法院诉讼解决,交通事故以交警出具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为准,以此作为赔偿责任划分的依据,既然交警认定对方全
论交通肇事罪的认定
与你的指导老师联系吧 可以办理,协商不成,可将事实经过及详细法律规定以书面诉状的形式确立下来,依照责任的划分确立诉讼请求,庄律师提供诉讼策略及答辩技巧,恳请法
交通肇事罪逃逸
建议找律师介入维权你可以随时与我交流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交通肇事罪认定期限
构成交通肇事罪,没有问题,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000,现在不想加入,能不能退款?如今不到24小时。
你好,是否可以退款看合同约定,建议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可以向法院起诉。
公司拒绝承认卡机有问题,扣半个月工资,合法吗?如果我成功打卡,公司是否拒绝承认卡机有问题?
若劳动者劳动合同中的违约情况,有可能会被扣工资,扣工资是否合法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而定。
宽带线路乱拉,应如何投诉?
你好,可以起诉处理
所有财产均由供应商保留。拖欠我们工人的工资是劳动仲裁的。那么我们怎么才能拿到工资呢?
你好,《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具体可以找律师详谈。
手机卡被紧急停机
是否影响信用记录取决于具体情况。如因违规行为导致停机,可能会对个人信用记录造成负面影响。建议及时解决问题,避免长期停机影响个人信用。
我是听力残疾医保卡里面没有钱,不知道怎么办
具体操作方面,首先向当地残联了解残疾人福利政策,如残疾人补贴、康复服务等申请流程。其次,向社保部门咨询医保政策,了解如何补缴医保费用或申请医疗救助。如遇到困难,
咨询下儿童眼睛伤情鉴定
真实指材料必须反映真实情况,不虚假;完整指材料应全面,不遗漏关键信息;充分指材料数量足够,信息详尽,满足鉴定需要。
劳动合同,公司搬迁问题
员工同意公司搬迁后,如果工作环境和待遇与之前有很大差异,员工有权要求公司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相应的工作环境和待遇。如果公司无法提供,员工可以与公司协商调整劳动合
1分钟提问 海量律师提供在线解答
  • 1
    提交咨询
    详细描述您所遇到的问题或纠纷并发送
  • 2
    接入律师
    耐心等待律师解答,平均5分钟及时响应
  • 3
    获取解答
    还有疑问?60分钟无限次追问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