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执行案件应当先立案后执行

更新时间:2019-10-29 04:15
找法网官方整理
问题相似?直接咨询律师 >
导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诉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了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中止执行的几种情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以下简称执行规定)第102条明确了适用民诉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一款第(五)项的几种情形。近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诉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了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中止执行的几种情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以下简称执行规定)第102条明确了适用民诉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一款第(五)项的几种情形。

近两年来,各级法院相继出台了有关程序终结以及债权凭证制度的有关规定,在实践中具备了一定的可操作性,使人民法院执行案件的中止数大幅度降低。对于上述几类案件的恢复执行,由于法律上对恢复执行的具体操作程序尚无明确的规定,各级法院在实践中有着各自不同的做法,一般采用下列两类做法:

一是恢复执行案件由执行人员直接执行,执结的案件予以立案,未执行完毕的仍保存在执行局或各承办人处(以下简称“先执后立”);二是法院对恢复执行案件经审查予以立案,然后交执行局执行(以下简称“先立后执”)。权衡利弊,笔者认为“先立后执”更符合立法精神。以下本人从三方面谈谈自己的浅显认识,以期与同行共勉。

一、“先执后立”,使恢复执行案件成为“期限盲区”。执行规定第107条规定:“人民法院执行生效法律文书,一般应当在立案之日起6个月内执行结案,但中止执行的期间应当扣除。确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中止案件恢复执行,重新进入执行程序,按照法律规定应当从恢复执行之日起继续计算执行期限。不立案先执行,无明确的恢复执行的时间,尽管已重新进入执行程序,但执行期限却无从计算,故而成为事实上的无期限约束的执行。其结果必然导致了实践中一些案件久拖不办,执行人员怠于执行的现象发生。实行“先立后执”,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使恢复执行案件与新收案件的重视程序等同,无轻重缓急之分。

二、“先执后立”,一部分案件得以执结,而对于大多数案件而言,虽然执行人员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没有按一定的方式结案,其结果必然造成案件的不了了之。“先执后立”,恢复案件一旦进入执行程序,适用执行程序的有关规定,能执结的予以结案,不能执行的仍可适用民诉法和执行规定,符合条件的分别予以中止、程序终结或发给债权凭证,恢复一次就有一次结果。执行人员的工作也可从形成的案卷材料和办公厅案数中得到体现。

三、“先执后立”,执行材料丢失现象时有发生。人民法院在执行案件过程中,无论是新收案件,还是恢复执行或再执行的案件,也无论是对当事人情况的调查、谈话,或者是采取一系列的强制执行措施,均会形成一定的执行书面材料。一些执行案件,中止的时间可能跨越多年,承办该案的承办人可能是一人,也可能是数人,如果没有按规定将形成的材料及时归档,就有可能在材料的交接上发生差错,甚而有材料丢失的现象。“先立后执”案件一旦进入执行程序,一案一卷,及时归档,又是有严格的审判监督制度,即可有效防止上述情况的发生。[page]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
问题没解决?立即咨询律师
平台保障
优选律师
快速响应
#3分钟内获得解答
去咨询
律师解答动态
王会超律师
王会超律师
26分钟前
什么合同作废了,具体说一下
黄龙泉律师
黄龙泉律师
28分钟前
您好,这个要看对方医药费花了多少钱,以及伤的是否严重,具体要赔多少钱是要对方拿出相应的证据。另外我建
黄龙泉律师
黄龙泉律师
29分钟前
您好,我们律师只能通过身份证号码帮你查这个人的户籍信息,请问你要查这个人是做什么用呢?
黄龙泉律师
黄龙泉律师
29分钟前
您好,这种情况你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孙志伟律师
孙志伟律师
37分钟前
你好,你说的情况以警察划分责任比例为准
叶斌律师
叶斌律师
51分钟前
避雷针赔偿需依据实际损失评估,建议提供具体损害证据以便准确计算。
李卓恒律师
李卓恒律师
今天 02:18
工作了多久?工作了多久?工作了多久?
潘学平律师
潘学平律师
今天 01:47
你好,提供案情材料可以委托律师写起诉状。
我也要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