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许可法》的立法目的和立法依据是什么?
更新时间:2014-07-22 15:41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行政许可法第一条规定:为了规范行政许可的设定和实施,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实施行政管理,根据宪法,制定本法。这是关于立法目的和立法依...
行政许可法第一条规定:“为了规范行政许可的设定和实施,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实施行政管理,根据宪法,制定本法。”这是关于立法目的和立法依据的规定。
根据第一条规定,行政许可法的立法目的包括如下四个方面:(1)规范行政许可的设定和实施;(2)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3)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4)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实施行政管理。这四条立法目的并不是平行并列的。它们体现了《行政许可法》立法的两种层级目标——直接目的和终极目的(或者称根本目的)。第一项规定的是该法的直接目的,即“规范行政许可的设定与实施”。后三项规定的是该法的终极目的,即“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实施行政管理。”通过规范行政许可的设定和实施来实现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保护;对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的维护以及对行政机关有效实施行政管理的监督。可见直接目的虽然称为“目的”实则为实现终极目的之手段。
“根据宪法,制定本法”。这是对行政许可法立法根据的规定。宪法是我国根本大法及整个法律体系的基石。它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成和运行的基本原则等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最基本问题,具有最高的权威和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地方性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故此,宪法自然是制定行政许可法的依据。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行政许可法实施条例有哪些内容,规定是什么?
《行政许可法》第十八条规定:“设定行政许可,应当规定行政许可的实施机关、条件、程序、期限。”这是关于设定行政许可必须具备的条件规定。行政许可的设定关系到行政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平衡,必须要严格遵守法律规定的主体、条件、程序和期限。
1、行政许可的实施机关。
法律只有得到良好的施行,才能成为保护公民权利的有力武器。行政行为本身就是行政主体作出的执法行为,凡是有行政权的设定,就必须明确行政权的行使主体,否则权力很容易被滥用。考虑到行政执法主体的多样性和行政权力的扩张性,有必要在设定行政许可时明确行政许可的实施主体
2、行政许可的条件。
行政许可的条件是对相对人获得许可,从事法律禁止的活动所应达到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它既是对申请人的限制,也是对行政机关的限制,是对申请人行为和行政机关行为的标准和指导。若对行政许可的条件不加以规定,那么,申请人将无所适从,行政机关的行为也将有更大的随意性。条件必须是明确、法定、公开、公平的,不得含有歧视性的因素。申请行政许可一般要具备以下条件:被申请的机关是有权颁发许可证的机关;申请的事项在法定许可范围内;申请人符合法定要件等。
3、许可程序。
行政程序违法也是违法,随着程序正义理念的成熟和发展,我们注意到行政程序是行政行为理性化的保障。能有效地引导行政机关依法行使手中的权力,更好的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4、期限。
“迟来的正义是非正义”。行政行为本身是一个执法的过程,必然涉及到期限问题。目前我国尚没有制定颁布《行政程序法》,《行政许可法》只是对实施行政许可的期限作出原则性规定,至于行政机关作出各种具体行政行为的具体时限,只能分别在各个单行法律中加以规定。
行政许可法释义是怎样的?
您好,根据您所咨询的有关行政许可法的相关内容,经营许可证也是需要申请的,零售店属于个体工商户经营的,应当提交相关资料给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应当对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行政机关能够当场作出决定的,应当当场作出书面的行政许可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