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案谈反复鉴定的弊端及对策

更新时间:2019-06-17 01:33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案情:1998年10月16日,被告人黄多强与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叶正德因承包土的引水灌溉问题发生争吵,并互相乱骂进而相互抓扯。双方又相互扭打翻滚致土坎下堰沟内,在纠纷过

案情:

1998年10月16日,被告人黄多强与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叶正德因承包土的引水灌溉问题发生争吵,并互相乱骂进而相互抓扯。双方又相互扭打翻滚致土坎下堰沟内,在纠纷过程中,致叶正德左手受伤,叶正德报案后,随即到白节卫生院检查,片示左手桡骨骨折。

案件诉讼到法院后,因无直接证据证明:对于叶正德的伤情是怎样形成的?是轻伤还是重伤?原、被告双方因对鉴定结论不服,导致前后共进行了6次鉴定,形成了 从基层到司法部鉴定机构等6份鉴定结论,而且这6份鉴定结论是轻伤还是重伤?是外力直接形成还是翻滚过程中形成的?各不相同。泸州市纳溪区人民法 院依据最后一个鉴定判决被告人黄多强无罪,并驳回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叶正德的诉讼请求。

叶正德不服提出上诉,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后作出 “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裁定。叶正德仍然不服,不断向中央、省、市、区各级部门上访并申诉,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查后以原一、二审判决认定叶正德左上肢骨折的成伤原因的事实不清 为由,撤销原一审、二审判决,该案发回重审。并以中级法院的名义委托最高法院鉴定。

纳溪区人民法院依据最高法院鉴定机构的鉴定以再审程序审理了本案,判决:被告人黄多强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三年,被告人黄多强赔偿叶正德 医疗、误工等费用28113.02元。后叶正德、黄多强均不服判决而提出上诉。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但叶正德、黄多强至今仍 然不服,依然在不断奔走上访,并要求继续重新鉴定。

评析:

此案的达七次之多,不同的鉴定结论导致不同的判决结果。对这7份鉴定如何采信,产生分歧。当事人、法院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后作出的判 决,依然不能平息当事人的上访、申诉,均表示对法院判决“感到失望”。通过该案,揭示出我国司法鉴定制度的反复鉴定问题存在一定的弊端。对此,我们不得不 进行冷静的思考,笔者对此问题进行了一些肤浅的思考,以求抛砖引玉。

二、反复鉴定的特征与弊端

(一) 反复鉴定的特征

1、鉴定次数多。这是反复鉴定问题的突出特征,从司法鉴定的实践来看,鉴定次数少则三次,最多达七八次。

2、参与鉴定的单位多。在反复鉴定案件中,往往涉及较多的鉴定单位,包括公安机关、检察机关、人民法院、司法局、医院、法医学会等都参与了鉴定。

3、各个鉴定单位之间各执已见,互不相让,鉴定结论差异较大。

4、结案相当迟缓。如叶正德诉黄多强故意伤害附带民事诉讼赔偿一案,从1998年10月16日案发至2003年6月5日最后结案,历时近五年之久。

(二)反复鉴定的弊端

1、它给案件当事人造成沉重的讼累。这种讼累不仅仅表现为财产的损失,而且会带来心力交谇,有的当事人甚至案件未了却已命丧黄泉。

2、反复鉴定极大地损害了法律的权威。对于法院本身来说,由于反复鉴定的缘故,其权威性受到了严重挑战,这种挑战不仅仅来自于具有强力性质的检察机关、公安机关,而且还有来自于卫生行政部门以及作为事业法人的医院作出的鉴定结论。 [page]

3、反复鉴定造成不同鉴定单位之间的矛盾。造成了同行之间的巨大隔阂。这种因鉴定结论不一致而产生的扯皮问题肯定会影响到政法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对于解决社会纠纷,打击犯罪是十分不利的。

4、反复鉴定有时会给法官本人背上黑锅,在有的反复鉴定案件中,由于鉴定结论不一致,又由于法官对于司法鉴定的专门知识有限,导致法官在采信鉴定结论时出 现偏差,为什么不采信对我有利的鉴定?有的当事人就会认为法官在“徇私枉法”而不断向人大、纪委等部门反映法官在承办案件时的贪污、受贿等一些莫名其妙的 问题,导致承办法官背上黑锅,被群众辱骂为“贪官污吏”。

三、产生反复鉴定的根本原因

笔者认为,产生反复鉴定的根本原因是我国法律上的缺陷以及立法滞后造成的。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七十二条的规定,在审理民事案件过程中,人民法院遇到专门 性、技术性问题认为需要鉴定的,应交由法定的鉴定机构进行鉴定,或者指定专门的鉴定机构进行鉴定。根据《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六条的规定,鉴定结论只是民事 证据的一种,能否作为法院裁判案件认定事实的依据,还得经开庭查证属实,这些规定都是正确的,但是它们规定比较简单,诸如谁来主持鉴定,谁对鉴定活动享有 指挥权、决定权,鉴定人与法院的关系、鉴定人的基本权利等等,都缺乏规定,因此在司法实践中,鉴定人享有很广泛的权利。

例如:只要当事人提出鉴定要求,鉴定人就可以不通过法院而直接进行鉴定,虽然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11月16日制定了《人民法院司法鉴定工作暂行规 定》,2001年12月21日制定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2002年2月22日制定了《人民法院对外委托司法鉴定管理规定》、2002年7月 24日制定了《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但以上规定均没有限定当事人提出要求鉴定的次数,反复鉴定的弊端至今依然存在。

四、解决反复鉴定的对策

1、法院内部不设置法医。因为如果法院内部还设置法医,且法医参与鉴定,那么法院也就不能理直气壮地对鉴定结论进行评价,因为会给当事人造成“自己人评价自己人”的现象,缺乏公正性。

2、实行法院鉴定决定权制度。可尽快修改《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规定由法院享有鉴定的决定权,其他任何机关都不具有该项权利,不允许其他任何鉴 定机构凌驾于法院之上,这样就不会再出现反复鉴定或扯皮鉴定。因为反复鉴定的本质,就是其他鉴定机构与法院争抢鉴定的决定权。

3、限定鉴定次数。反复鉴定的特征之一就是进行至少3次,甚至多达7、8次。笔者认为,修改法律后应规定“原则上以一次鉴定为准,但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 进行第二次鉴定,最多只能进行两次鉴定”,但第二次鉴定并不能轻易地否认第一次的鉴定结论,哪一种鉴定结论合理,由法官在庭审中通过双方当事人质证、认证 后,如果鉴定结论的正确性无可质疑,那么它就被接纳为证据,反之,则该鉴定结论被宣布无效。法官据此鉴定结论,并结合案件的其他证据作出裁判。

通过采取以上对策,笔者认为这样既对于当事人是一种极为宝贵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的节约,同时也可以提高司法鉴定的整体水平,也有利于解决长期存在的反复鉴定的问题,大大地提高法院的审判效率,真正地实现“公正与效率”这一新世纪的主题。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我在司法鉴定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已帮助 152616
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
做外切眼袋一年眼睛反反复复肿胀 这个要去哪里鉴定
法律分析:当事人申请鉴定,应当在举证期限内提出。具体的举证期限应参照人民法院送达的《举证通知书》。人民法院确定举证期限,第一审普通程序案件不得少于十五日,当事人
家属发生交通事故在医院治疗出院后,在合法的障碍鉴定机构进行了障碍鉴定,之后患者的病情反复发生,障碍鉴
你好! 1、对于因交通事故造成的明显人身伤害,诉讼时效应自发生交通事故之日起计算,为1年,当然还有特殊情况,这里暂不言论; 2、伤残赔偿需区分城镇居民与农村
反复起诉反复撤诉怎么办
你好,提起民事诉讼时,一般是要你到你要起诉的那个人所在地的法院办理的。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反复规格尴尬反复尴尬
这个可以委托专业人士收集证据起诉
鉴定后还能反复重新鉴定吗
如果对鉴定有异议的话,可以申请重新鉴定
鉴定反复变化,正确办法
建议找律师进一步说明情况咨询
我被列入失信名单,成功购买高铁票可以乘坐吗?
      失信人买到高铁票可能会被拦下,但是因为出票成功了,所以是可以乘坐的。高铁工作人员即使没有发现是失信人员,没有在检票口拦下你,也会在坐车途中请你进行在
我在平安银行贷款1万元,这是诈骗吗?
你好,可以解除借款关系,终止借款
独生子女拆迁,有没有补偿?
当事人如果对拆迁补偿有异议的,可以和当地拆迁管理部门沟通,沟通不成的,可以请第三人调解,当然还可以起诉。
“司法黄牛”也疯狂
“司法黄牛”也疯狂
司法鉴定案例
户口本出生信息比实际年龄晚了三年可以更改吗
具体操作如下:首先,收集相关证明材料,如出生医学证明、身份证等;其次,前往户籍所在地公安机关提交更正申请,并附上证明材料;公安机关会审核材料,并决定是否予以更正
未签订劳动合同,但交了社保后还算应届生吗
未签劳动合同但交社保是否算应届生,具体需分析以下情况:1)若毕业未满一年且未与其他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即使交了社保,仍可能被视为应届生;2)若已毕业超过一年或已与
我是想租房子然后我跟中介明确说了租半年然后没有合适的房子中介让我我骗房东说租一年,然后等租完半年就直
要确保顺利要回押金和中介费,建议首先与中介协商退款事宜。若协商无果,可收集相关证据,如支付凭证、中介的诱导行为证据等,向当地消费者协会或相关监管部门投诉。同时,
外卖工作,租车被坑需要赔付3200
针对租车被坑问题,常见处理方式有协商、调解和诉讼。协商是首选,通过沟通尝试达成和解;若协商无果,可考虑调解,由第三方协助解决;最后,如仍无法解决,可提起诉讼。具
1分钟提问 海量律师提供在线解答
  • 1
    提交咨询
    详细描述您所遇到的问题或纠纷并发送
  • 2
    接入律师
    耐心等待律师解答,平均5分钟及时响应
  • 3
    获取解答
    还有疑问?60分钟无限次追问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