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侵权案件

更新时间:2019-05-23 21:23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新闻侵权是指新闻报道主体违反新闻法规和其他法律规范,通过新闻传播媒介,在新闻采访、制作、刊播过程中,以故意捏造事实或过失报道等形式,向公众传播内容不当或法律禁

  新闻侵权是指新闻报道主体违反新闻法规和其他法律规范,通过新闻传播媒介,在新闻采访、制作、刊播过程中,以故意捏造事实或过失报道等形式,向公众传播内容不当或法律禁止的内容,从而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格权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包括侵犯他人名誉权、侵犯他人隐私权、侵犯商誉权、侵犯他人肖像权及记者的职务犯罪行为等。下面谈谈如何防范新闻侵权。

  1.要抓准问题,慎选舆论监督的选题。报纸开展批评报道,必须注意掌握好党的方针、政策,抓住当前一些与党和政府的工作部署以及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开展舆论监督,有选择地抓准问题开展批评报道,而不是事无巨细地把群众对社会上的不满情绪都端到报纸上。主流媒体特别是党报在广大读者中享有较高的信誉,每天接到大量群众来信、来电和来访,这些来访者大多要求把他们反映的问题在报纸上登出来,如果报纸的舆论监督对所有这些问题都实行干预,既不必要,事实上也很难办到。相反,言多难免有失,如果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就可能惹上官司。

  2.要善于从可靠的渠道获得权威消息。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规定“新闻单位根据国家机关依职权制作的公开的文书和实施的公开的职权行为所作的报道,其报道是客观准确的,不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推而广之,获得权威消息的渠道包括:(1)各级国家机关在职责范围内所出的文件、报道,以及向社会或新闻机构发布的消息;(2)国家授权新华社发布的消息;(3)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正式讲话;(4)政府发言人的发言;(5)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在人代会和政协会上就有关事宜所作的发言或书面材料;(6)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时的讲话或报告。

  3.记者在采写报道过程中应实事求是,做到不猎奇、不媚俗。在舆论监督工作中,不少记者特别是年轻记者热情高、干劲大,这固然很好,但也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记者为曝光而曝光,对问题只停留在揭露上,而没有做进一步的思考;有的记者在批评报道的情绪表达上,把自己当成正义的化身,采用“青天式”手法,只顾自己出气,影响了客观对待批评对象;更有甚者,为追求所谓“轰动效应”、“吸引眼球”,不惜编造假新闻,最终导致自己身陷囹圄。北京电视台“纸馅包子”事件、网上盛传的“史上最毒后妈”事件等,都是让人深思的例子。

  4.准确运用语言。记者,就是“记录的人”。这里的“记录”,不是单纯的“传声筒”,而是在事实的基础上融入记者的思想和主观能动性。但是,这种能动性不能超出其意义进行不自然的发挥,以致变更甚至歪曲了“发言人”的意思。记者通过舆论监督伸张正义,首先要熟知有关的法律、法规及新闻职业方面的有关规定,不主观捏造事实,而这一切均是通过文字的控制和表达,所以语言文字的规范尤为关键。舆论监督报道要做到叙述平实,不夸大事实、不添枝加叶、不妄加评断。比如报道某个劳模犯有某些错误,便说他是“假劳模”,是通过骗取他人的信任获得的。虽然报道的都是事实,但轻易用“假”字、“骗”字,就会引起不良后果。还有法律上的一些术语不可乱用。比如,对侦查中的嫌疑人一律称为“犯罪嫌疑人”,不得称“案犯”、“人犯”;对起诉中的嫌疑人一律称为“被告人”,不得再称“罪犯”,等等。有些报道还轻易使用贬低他人人格的文字,如“心术不正”、“居心叵测”等,也往往会构成侵权。此外,要对整个监督稿件的逻辑性和语言文字上的逻辑性进行把关,注意前后时间、事态发展、同一方多个被采访人的语言是否矛盾,一旦出现矛盾,报道自身就站不住脚,形成漏洞,吃新闻官司也就在所难。[page]

  5.谨慎使用不公开身份的隐性采访。隐性采访在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中尚属空白。在暗访中,记者不应装扮成代表国家行使公共权力的人员、违法犯罪的“嫌疑人员”、改变其固有自然性别角色的人员。记者应以观察者或是一般性的第三者身份介入,不应成为新闻事件的决定性力量,更不能干涉事件的发展、影响事件的进程(制止犯罪除外),不能有制造新闻的嫌疑,影响媒体的社会公信力。记者在公共场合将所看到的或所听到的记录下来,不存在“偷拍偷录”的侵权行为,可以免责;但是在私人场所将所看到的或所听到的记录下来,必须征得当事人同意,否则即为侵权行为。中央电视台对隐性采访就有严格而明确的规定:一、有明显的证据表明,某行为是严重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二、没有其他途径可以收集材料;三、如果暴露记者身份难以反映真相;四、经制片人同意。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我在侵权责任法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已帮助 105114
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
将新闻里的真实案件录成音频上传到网上有侵权风险吗
著作权侵权的行为一般有: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表演、放映、广播、汇编、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作品的;出版他人享有专有出版权的图书的;未经表演者许可,复
新闻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
侵权行为包括:有过错的侵权行为与无过错的侵权行为; 违法行为造成的侵权行为与合法行为造成的侵权行为; 侵害人身权的侵权行为与侵害财产权的侵权行为; 有损害事实的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完善新闻侵权责任归责原则
1、可以申请有关部门组织调解,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做、更换这几种责任的承担只以财产受到侵害为前提;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和赔礼道歉这几种责任的承担通常仅以
著作权新闻侵权抗辩事件
著作权侵权是指一切违反著作权法侵害著作权人享有的著作人身权、著作财产权的行为。。
新闻侵权的构成要件包括
侵权行为包括:有过错的侵权行为与无过错的侵权行为; 违法行为造成的侵权行为与合法行为造成的侵权行为; 侵害人身权的侵权行为与侵害财产权的侵权行为; 有损害事实的
新闻转载算侵权吗
标明还得经同意。
新闻报道侵权
你好,要看一下具体的报道内容,看看是否涉及侵权的。
如何避免新闻侵权
那就需要报道的每一件事都要查证属实,并在当事人允许的情况下。
高利贷利息已经超过本金的两倍。您还需要偿还本金吗?
你好,建议按照国家规定利息偿还本金和利息,高出的利息可以不偿还
企业不买社保,让签约自愿放弃社保合法吗?
如果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劳动者可以单方面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同时根据第四十六条第一项规定,用
未成年怀孕了我和男方都不决定不要这个孩子但是男方家里说不管也不出医药费我可以起诉他们吗
可以起诉索要抚养费或双方协商。选择起诉可确保法律保障,但耗时较长;协商解决更快速灵活,但可能缺乏法律强制力。
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中还约定,B公司是要求其支付违约金,还是要求适用定金罚则?
您好,这个需要看具体情况才能判定,您可以再表达的详细一些。
满16周岁可以自行取社保卡的钱吗
满16周岁后,如需从社保卡中取款,首先需确认社保卡已激活金融账户功能。接着,可持有效身份证件及社保卡前往指定银行柜台或ATM机进行取款操作。在此过程中,需遵守银
13岁的孩子去买手机,作为家长我怎么去维权
孩子买手机家长可维权。操作如下:1.收集侵权证据,与店主协商赔偿;2.向网购平台投诉,维护权益;3.向消费者协会举报,寻求帮助;4.如对方仍拒绝赔偿,可向法院起
1分钟提问 海量律师提供在线解答
  • 1
    提交咨询
    详细描述您所遇到的问题或纠纷并发送
  • 2
    接入律师
    耐心等待律师解答,平均5分钟及时响应
  • 3
    获取解答
    还有疑问?60分钟无限次追问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