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民法典》关于民事责任的最新规定

更新时间:2021-10-22 10:47
找法网官方整理
问题相似?直接咨询律师 >
导读:
民事责任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因实施了民事违法行为,根据民法所承担的对其不利的民事法律后果或者基于法律特别规定而应承担的民事法律责任。

  民事责任属于法律责任的一种,是保障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实现的重要措施,是民事主体因违反民事义务所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它主要是一种民事救济手段,旨在使受害人,被侵犯的权益得以恢复。

  1、民事主体依照法律规定和当事人约定,履行民事义务,承担民事责任。

  2、二人以上依法承担按份责任,能够确定责任大小的,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难以确定责任大小的,平均承担责任。

  3、二人以上依法承担连带责任的,权利人有权请求部分或者全部连带责任人承担责任。

  连带责任人的责任份额根据各自责任大小确定;难以确定责任大小的,平均承担责任。实际承担责任超过自己责任份额的连带责任人,有权向其他连带责任人追偿。

  连带责任,由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

  4、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

  (1)停止侵害;

  (2)排除妨碍;

  (3)消除危险;

  (4)返还财产;

  (5)恢复原状;

  (6)修理、重作、更换;

  (7)继续履行;

  (8)赔偿损失;

  (9)支付违约金;

  (10)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11)赔礼道歉。

  法律规定惩罚性赔偿的,依照其规定。

  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5、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民事义务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6、因正当防卫造成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

  正当防卫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正当防卫人应当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

  7、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民事责任。

  危险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紧急避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可以给予适当补偿。

  紧急避险采取措施不当或者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紧急避险人应当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

  8、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

  9、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10、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11、因当事人一方的违约行为,损害对方人身权益、财产权益的,受损害方有权选择请求其承担违约责任或者侵权责任

  12、民事主体因同一行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的,承担行政责任或者刑事责任不影响承担民事责任;民事主体的财产不足以支付的,优先用于承担民事责任。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大家都在问
我也要提问 >
2022年民法典最新规定的债务是什么?
《民法典》中的债务问题规定包括:债务人应当根据约定按时偿还债务,债权是因合同、侵权行为、无因管理、不当得利以及法律的其他规定,权利人请求特定义务人为或者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法律依据:《民法典》第一百一十八条 民事主体依法享有债权。 债权是因合同、侵权行为、无因管理、不当得利以及法律的其他规定,权利人请求特定义务人为或者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 第五百五十一条 债务人将债务的全部或者部分转移给第三人的,应当经债权人同意。 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可以催告债权人在合理期限内予以同意,债权人未作表示的,视为不同意。
2022年民法典最新规定的债务是什么?
《民法典》中的债务问题规定包括:债务人应当根据约定按时偿还债务,债权是因合同、侵权行为、无因管理、不当得利以及法律的其他规定,权利人请求特定义务人为或者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法律依据:《民法典》第一百一十八条 民事主体依法享有债权。 债权是因合同、侵权行为、无因管理、不当得利以及法律的其他规定,权利人请求特定义务人为或者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 第五百五十一条 债务人将债务的全部或者部分转移给第三人的,应当经债权人同意。 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可以催告债权人在合理期限内予以同意,债权人未作表示的,视为不同意。
民法典最新规定的2022年债务是什么?
法律分析:债权债务是最新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所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法律条文规定,债权是得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的民法上权利。 相对于债权者为债务,即必须为一定行为的民法上义务。债权债务的规定,有利于贯彻我国民法的公平原则,也是保障平等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合法民事权益的具体体现之一。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四百六十四条 合同是民事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 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适用有关该身份关系的法律规定;没有规定的,可以根据其性质参照适用本编规定。
律师解答动态
刘江律师
刘江律师
1分钟前
你可以先与老板再次沟通,明确指出工资支付的约定,保留好聊天记录、通话录音等证据。若沟通后老板仍不支付
什么原因呢具体什么状况呢
刘江律师
刘江律师
4分钟前
电动车遮雨罩被人多次恶意用烟头烫坏,即便价值仅15元左右也能报警,警察一般会先调查取证,若能找到行为
刘江律师
刘江律师
6分钟前
超速100%确实是严重的交通违法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等规定,通常要扣12分,处
刘江律师
刘江律师
12分钟前
若怀疑在抖音找的律所解决离婚案被骗,先看律所是否有合法资质,可查当地律协公示信息;再梳理服务过程,有
吴中律师
吴中律师
13分钟前
您好,公民身份和出入境权利不受是否享受低保的影响
我也要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