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事诉讼中的审判监督程序

更新时间:2012-12-19 08:01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内容提要审判监督程序是独立于审级之外的一种重要的程序制度,它不是每一案件必经的程序。审判监督程序又叫再审程序。再审程序是我国民事诉讼审判程序中争议最大的一个程

内容提要
审判监督程序是独立于审级之外的一种重要的程序制度,它不是每一案件必经的程序。审判监督程序又叫再审程序。再审程序是我国民事诉讼审判程序中争议最大的一个程序,本文拟对其基本制度及缺陷加以阐述并提出一些改进思路。
 首先丛审判监督程序的概念入手,给出定义,阐述了定义的三大特点:(1)审判监督程序具有补救的性质。(2)审判监督程序是由特定主体提起的。(3)审判监督程序审理的对象是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再审的原因是原判决、裁定确有错误。同时从三方面区分审判监督程序与二审程序的不同之处。
 其次阐述审判监督的条件、主体、审判及存在的问题:再审必须是由有审判监督权的组织和人员提起;再审必须是针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提起按照再审程序提起再审,是纠正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错误的补救程序;再审必须是针对确有错误的判决、裁定提起。主体分别为:人民法院再审;检察院抗诉再审;当事人申请再审。再审案件的审判:裁定原判决终止执行;按法定程序进行审理。再审程序存在的问题:当事人申请再审难;有些案件反复再审影响了裁判的稳定性;法律规定太笼统难以操作;违背两审终审原则;审级安排不合理,原法院不应再审;未审选定,本末倒置。
最后笔者写出了一些关于再审制度的的想法:正名。即将审判监督程序改名为再审程序;更新我国立法指导思想;严格再审事由;取消法院依职权提起再审;取消检察院抗诉再审;坚持法的安定性和程序公正原则,放弃“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思想;确立再审上诉制度。
一、 审判监督程序的概念
1、审判监督程序是指判决确定后,因有法定事由而提出重新审判的程序。所以,审判监督程序是第一审程序和第二审程序之外的,不增加审级的一种救济程序,它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审判监督程序具有补救的性质。这就是说,适用审判监督程序并不是审理第一个案件所必经的程序。只有在发现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确有错误,需要进行再审的才能适用审判监督程序。从诉讼阶段来说,也不是每一个案件的审理都必须经过的诉讼阶段。对那些没有必要再审的案件,就不经过这一特殊诉讼阶段。第二,审判监督程序是由特定主体提起的。民事诉讼法规定,提起案件再审的,有人民法院(包括原审人民法院的院长,上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提起,有当事人申请,也有人民检察院起诉。除此以外其他任何人,任何机关都无权提起再审。第三,审判监督程序审理的对象是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再审的原因是原判决裁定确有错误。其判决,裁定不论是第一审人民法院还是第二审人民法院作出的,都是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并且确有错误。[page]
2、 审判监督程序与二审程序的不同
首先,两者提起的主体、时间和对象不同。二审程序是由当事人提起上诉开始的,而再审程序,除了因当事人根据法定理由申请再审外,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也可以提起和发动再审程序。从时间上说,二审程序规定上诉人必须在人民法院判决,裁定作出后分别在十五天和十天限期内提出,超过上诉期限即丧失了上诉的权利。而审判监督程序中,当事人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两年期限内,都可以申请再审。人民检察院提起再审,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发动再审,则不受两年时间的限制。其次,两者程序的性质,提起的理由和审理的程序不同。二审程序是第一审程序的继续,二审程序是当事人提起上诉后的必经程序。而审判监督程序不是诉讼的必经阶段,不是第一审程序的继续,不具有审级的性质,只是为纠正发生法律效力的错误裁决而规定的特殊诉讼阶段和补救程序。第三,两者发起程序的理由不同。当事人提起上诉的理由没有限制,而提起再审的理由则有限制,必须有法律规定的错误才能提起再审。
二、 审判监督程序的条件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提起再审必须符合法定的条件。这些条件是:(1)再审必须是由有审判监督权的组织和人员提起。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条规定,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对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认为需要再审的,有权将案件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是否应当进行再审。最高人民法院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的,有权提审或者指令下级人民法院进行再审。这是人民法院提起再审的法定组织和人员。(2)再审必须是针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提起,按照再审程序提起再审,是纠正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错误的补救程序,因此,它和纠正尚未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适用不同的程序。具体说,纠正确有错误的,尚未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应当通过上诉程序,而纠正确有错误的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则只能通过再审程序。(3)再审必须是针对确有错误的判决,裁定提起,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九条和第一百八十条的规定,所谓判决、裁定确有错误,包括以下五种情况: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重要证据不足;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有错误;人民法院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的正确判决、裁定;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循私舞弊,贪赃枉法行为等。
三、 提起再审的三种程序
1、再审。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七条规定,人民法院是提起案件再审的主体,同时还规定了不同审级的人民法院提起再审,提起和决定再审的具体程序又有所不同。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的院长发现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确有错误的进行再审,即应裁定中止原判决、裁定的执行,并另行组成合议庭进行再审。最高人民法院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有权提审或者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page]
2、 检察院抗诉再审。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五条对人民检察院抗诉的具体条件和途径作了具体规定,即“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按照再审程序提出抗诉:(一)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的;(二)原判决、裁定运用法律确有错误的;(三)人民法院违反法定程序,可以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四)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同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前款规定情形之一的,应当提请上级人民检察院按再审程序提出抗诉。”
a) 当事人申请再审。(1)当事人申请再审,是指当事人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和调解书,认为有错误,向原审人民法院或者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申请,请求再审的诉讼行为。当事人申请再审,是当事人的一项重要诉讼权利,申请再审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再审程序,改变原判决、裁定或者调解书的错误,并作出有利于自己的新的裁决。(2)申请再审不是一提出申请,就必然引起再审程序的发生,对案件实施再审,而是只有在人民法院经过审查后认为符合申请再审条件的,才能引起再审程序的发生。同时,当事人申请再审不但可以向原审的上级人民法院提出,还可以向原审人民法院提出。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二年内提出。(3)由于申请再审是涉及当事人的民事权利义务承担,所以,法律规定一般应由当事人本人提出。
四、 再审案件的审判
1、载定原判决终止执行。在审判实践中应当明确,对那些当事人提出申请再审,而人民法院尚未立案决定再审的案件,一般不能以此为理由而停止原判决、裁定的执行,但是,对最高人民法院或者上级人民法院提审或者指令下级人民法院进行再审的案件,如情况紧急,可以先将中止执行的裁定口头通知负责执行的人民法院,但在口头通知后五日内,必须发出裁定书。
2、按法定程序进行审理。按照第一审程序进行再审的案件,经过审理后,确认判决、裁定认定事实不清,适用法律不当,对判决可以依法直接全部改判,或者部分改判,对裁定可以直接撤销。按照第二审程序进行再审的案件(包括提审的案件),在审理中发现原一、二审判决违反法定程序,可按情况分别处理;对不符合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受理条件的,裁定撤销一、二审判决,驳回原告起诉。上级人民法院提审,再审作出的判决,可以自行宣判,也可以委托原审人民法院或者当事人所在地人民法院进行宣判。[page]
五、 我国再审程序存在的问题
1、当事人申请再审难。诉讼权利得不到保障。“审请再审”是我国修改后民事诉讼法全新启用的概念,其本意显然在于赋于当事人提起再审的法定权利。然而,对我国的立法进行考察可以看出,当事人对再审程序的选择与利用,当事人并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这一方面反倒是法院及检察机关享有相当大的程序决定权,形成了审判监督权与当事人处分权的冲突。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的由法院职权发动再审理念的主导影响,所谓的“申请再审”,在实践之中几乎被与原先的申诉同等对待,以至于当事人通过申请再审而直接引发再审的可能并不很大。
2、有些案件反复再审影响了裁判的稳定性。从再审的内在制度价值来看,若一味追求所谓的裁判公正,而不顾程序过程的公正性及裁判的确定性,随时推翻法院己作出的生效裁判,它非但不能强化和维护司法的权威性,反而会削弱甚至破坏司法的权威性。
3、法律规定太笼统难以操作。由于生效裁判种类、内容和审级制度不同,其是否可以进入再审程序应有所不同。但是,民事诉讼法对此规定并不明确,司法实践中也容易引起不必要的矛盾。从现行民事诉讼法对再审立案标准的规定来看,由于规定本身不够明确、具体,造成司法实践中当事人认为申请再审符合条件而法院不予理睬,法院却认为当事人申请再审无理由却一再申请的难堪局面。
4、违背两审终审原则。现代审监制度的无限申诉,无限再审特点,使申诉主体、申诉时间、审级及申诉和再审理由等诸多方面毫无限制,导致诉讼秩序混乱。使二审终审制形同虚设。终审不终,使终审裁判所涉法律关系的稳定性受到挑战,严重影响终审裁判的既判力。
5、审级安排不合理,原法院不应再审。本级法院自身存在再审条件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集中表现和物化为原己作出的确有错误的生效裁判,所以要依靠本级法院摆脱其局限性。自行提起再审纠正原判比较困难,因此,这种由原审法院自行再审的程序,在人民法院的审判监督体系中是比较薄弱的环节。而由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再审,纠正下一级法院错误的裁决,在再审程序的实际运行中也远比原审法院要顺畅得多。由上一级法院再审能最大化地满足当事人的诉讼心理要求,无论再审结果如何,当事人都比较容易接受。同时,这样还可以减轻下级法院这方面的负担,使其集中精力处理好一、二审案件。另外,由于申请再审案件和范围作了限制,实践中申请再审的案件也会大大减少,从工作量上考虑,上级法院也是可以承受的。


6、未审先定,本末倒置。任何不受制约的权力都将导致专横。我国再审制度赋予法院过大的提起再审权,以原裁判有错误为唯一条件,别无其他实体条件限制。这一方面等于先定后审,不符合程序中立性的诉讼原则;另一方面再审程序的启动无客观具体的标准,全凭法官的主观判断,是诱发实践中“人情案”、“关系案”的重要制度因素。[page]
六、完善我国再审制度
1、 我国将再审程序统称为审判监督程序,这种称谓是不科学的,笔者认为再审程序的称谓更为科学.因为审判监督程序应当公指法院内部的监督,而再审程序则可以由当事人或检察院提起.
2、 更新我国立法指导思想。(1)坚持处分原则放弃职权主义思想。处分原则是民事诉讼法的重要原则之一,其内涵是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自己的程序利益及实体利益作出安排,法院应当尊重当事人的选择。诉讼虽然是公权性救济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国家的意志,但民事诉讼毕竟不同于刑事诉讼及行政诉讼,其解决纠纷属于“私法”领域的权利义务,当事人理应有自我决定的权利。在诉讼制度的设计上,许多国家充分考虑到这一要求,在程序的利用、审理对象的确定及证据方面,当事人应当有相当大的选择余地。当事人处分权的行使,构成了对法院的实质性约束。既然民事诉讼法尊重当事人对于一审程序和二审程序的选择权,那么也就应当尊重当事人对再审程序选择权。这样才能在诉讼中建立起公权力与当事人处分权之间松紧有度的制约机制,才能使诉讼在更多地符合当事人愿望的情况下进行。
3、 取消法院依职权提起再审。法院作为居中裁判者,如果又充当再审提起人,混淆了诉讼权和审判权,与诉审分离相矛盾。现实中,人民法院自身自启动再审和检察院抗诉,绝不多数来源于当事人申诉。因而既然规定了当事人有权申请再审,国家司法机关依职启动再审就没有重复规定的必要。
4、 取消检察院抗诉再审。诉讼请求是一种私权,私权在法律上,普遍认同私权自治的基本规则,对这一领域的权利行使,国家一般不干预或少干预,否则会导致对当事人处分权的侵犯,这是也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的普遍做法,而检察机关抗诉引发再审是国家职权干预私法领私权的表现,有损诉讼的公平与效益。现行检察机关的抗诉监督存在诸多弊端。如给抗诉下指标,对非终局裁判大量随意地提出抗诉,以“检察意见”“检察建议”等种种不当形式代替抗诉职能,受利益驱动而抗诉等等。这既有损国家法律尊严,又浪费了大量的诉讼资源。
5、 坚持法的安定性和程序公正原则放弃“实事求是,有错必纠”思想。法的安定性是西方国家再审程序广泛适用的理念,尤其在判例法国家,因确定的终局裁判即有创制法律规则的功能,科学的对待生效裁判被置于突出的地位。诉讼的上目的虽在于发现真实,但不可能穷尽证据,以至于重视客观原貌,现实的选择是,诉讼目的只能在保障程序公正的基础上实现实体公正。就再审个案来讲。不必为追求个别的真实,而牺牲一个程序公正的确定裁判,从而损害法的安定性,因为再审程序须废弃确定的终局判决而重新裁判。[page]
6、 确立再审上诉制度。在重新确立民事再审的受理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到使当事人的再审申请权利得到保护,应设定将当事人的申诉上升为再审之诉的制度。当事人只要在法定期限内中请再审,符合形式要素,法院即应受理,并进行司法审查。借签国外的经验。再审之诉是当事人请求司法救济的诉讼权利的体现,再审程序几乎普遍是由当事人的再审之诉直接引发 。无论法院是采取实质审查还是形式审查。只要当事人提出再审的请求既意味着再审程序的启动,哪怕法院作出不予受理的裁定。致使案件不可能进入重新审理阶段。那也是意味着当事人的再审之诉来得到了司法之回答。
7、 在确立再审上诉制度时应考虑如下因素。(1)应将对当事人申请再审的审查作为决定是否再审的前提条件,主要是因为如果缺乏这一过程,则无法确定当事人的再审请是否符合再审条件。(2)再审事由的明确具体,既有利于当事人行使其诉讼权,也便于人民法院审查决定是否应当对当事人提出的再审之诉立案再审。故立法时应体现“受理松,立案紧”这一理念,对现行再审立案标准进行改革并予以细化。(3)要缩短申请再审期限,其最多不应超过三个月。(4)要限制当事人申请再审次数。我们认为,对当事人申请再审次数应当限定为一次,不能允许多次受理申请再审。(5)关于再审时限,由于现行诉讼法没有明确的规定,便时常导致案件的审结无期限,频添当事人诉累和对法院的抱怨,导致迟来的正义不是正义。因此,规定再审案件的审理期限便显得十分必要。(6)应将当事人提起再审之权利统一确立为再审之诉权人民法院受理当事人的再审申请后,需要调卷书面审查,询问当事人或者举行听证和证据交换,这些活动必然耗费一些司法资源,因此有必要收取50-500元的再审审查费。案件决定再审后,进入正常的再审程序,应当收取诉讼费用。严格再审事由。(7)再审程序作为一种例外,非常之司法救济程序,在启用这一程序时,对民事再审的对象应进行一定的限制,以便将无限的申诉变为有限的申诉。特别是既要考虑维护司法公正的需要,也要充分考虑诉讼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在追求程序安定和个案公正这一矛盾中,进行合理的取舍,因此应对再审对象作出应有的限制,应对下面三种情形作出不予再审的排除性规定:
(1)、当事人放弃程序责问权的。之所以承认放弃责问权不得再对抗有瑕癖的行为,其目的在于维护程序安定。有责问权的当事人如果不行使责问权,则丧失陈述机会。
(2)、庭审中当事人证据失权的。虽然从实体正义的角度,新的证据或许足以推翻原判决,但以程序正义的角度,新的证据或许足以推翻原判决,但从程序正义的角度,既然程序已经规定了证据失权,即使该证据是真实的,也因为没有证据效力,而不再具有法律上的意义。[page]
(3)、无纠正必要的,这主要是防止新的社会矛盾,浪费国家司法资源出发。如小标的案件就没有再审的必要,人民法院不应当无视人力,财力和司法资源,纵容当事人为了几百元,几千元的案件,花费上万元甚至更多的诉讼成本,去追求一次又一次的所谓公正。不应当无视一方当事人的利益,被另一方当事人无休止的折腾,一次又一次进行着毫无意义的纠错。

参考文献:
1、《民事诉讼法学》常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4年出版
2、《民事再审程序之改造》李浩《法学研究》2000年第5期
3、《诉讼法与律师制度》陈桂明、宋英辉、法律出版社2001版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我在民法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已帮助 177290
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
审判监督程序
最高员要审查的,如果属实,就可以。为了维护你的权利,保障问题尽快解决,建议面谈。
审判监督程序
一般的案件就是6个月,特殊情况经院长批准还可以延长3个月甚至更长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行政强制执行应遵循什么要求?
行政强制执行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拒不履行行政决定,然后行政机关或者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采取一定的方式,依法强制上述主体履行义务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
日结临时工几百块钱老板拖欠怎么办?
用人单位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
车的一天损失费怎么计算
法律分析:对于车出现事故赔偿标准费用,我国法律是没有明确具体的数额标准的,其具体赔偿请参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团伙抢劫监视居住能缓刑
团伙抢劫罪如果当事人满足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同时符合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法院会判缓刑。法律
那个中介公司骗我们进厂一个月才给我们600犯法吗?
法律分析:您被骗,请保留好相关证据,达到以下几点基本上都是可以追回的:1、公司还在运作,还没有跑路;2、有与业务员,老师聊天记录;3、有转账记录、交易记录;4、
用手机号可以查到家人朋友的联系方式嘛
你这边是否需要法律帮助呢
1分钟提问 海量律师提供在线解答
  • 1
    提交咨询
    详细描述您所遇到的问题或纠纷并发送
  • 2
    接入律师
    耐心等待律师解答,平均5分钟及时响应
  • 3
    获取解答
    还有疑问?60分钟无限次追问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