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中的平等原则
更新时间:2012-12-19 07:05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法条: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释义:本条是对平等原则的规定。平等原则是指地位平等的合同当事人,在权利义务对等的基础上,经
法条: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
释义:本条是对平等原则的规定。
平等原则是指地位平等的合同当事人,在权利义务对等的基础上,经充分协商达成一致,以实现互利互惠的经济利益目的的原则。平等原则是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本条规定的平等不是指事实上的平等,而是指当事人法律地位的平等;不是指实质平等,而是指机会平等。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是贯彻合同自由原则的基础和前提,在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前提下,合同可由当事人平等协商订立、变更或者消灭,不允许国家公权力的不当干预。
这一原则包括三方面内容:
1.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在法律上,合同当事人是平等主体,没有高低、从属之分,不存在命令者与被命令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
2.合同中的权利义务对等。所谓“对等”,是指享有权利,同时就应承担义务,而且,彼此的权利、义务是相应的。
3.合同当事人必须就合同条款充分协商,取得一致,合同才能成立。合同是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结果,是在互利互惠基础上充分表达各自意见,并就合同条款取得一致后达成的协议。因此,任何一方都不得凌驾于另一方之上,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更不得以强迫命令、胁迫等手段签订合同。同时还意味着凡协商一致的过程、结果,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涉。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合同的基本原则包括:
1. 平等原则:当事人在合同订立过程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2. 自愿原则: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应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3. 公平原则: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应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4. 诚实信用原则: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应当秉持诚实,恪守承诺。
5. 公共利益原则:合同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合同法的原则是什么?
合同法原则保障合同公平、诚信执行。具体操作包括:依据合同条款确定争议含义,确保合同文本词句一致,遵循诚信原则解释合同,以及遵守法律,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劳动合同法基本原则是什么
劳动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合法原则、公平原则、平等自愿原则、协商一致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当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并建立起劳动关系时,应依法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目的是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以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在订立劳动合同时,应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
建立劳动关系时,应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如果已建立劳动关系但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则应在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的劳动合同,劳动关系将从用工之日起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