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实信用原则
更新时间:2012-12-19 07:06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诚实信用原则简称诚信原则,是指当事人按照合同约定的条件,切实履行自己所承担的义务,取得另一方当事人的信任,相互配合履行,共同全面地实现合的签订目的。其基本含义
诚实信用原则简称诚信原则,是指当事人按照合同约定的条件,切实履行自己所承担的义务,取得另一方当事人的信任,相互配合履行,共同全面地实现合的签订目的。其基本含义有两个:一是强化市场经济中的契约意识和公平正义观念;二是不仅自己严格按约履行,也要尽力督促和协助对方当事人履行,相互提供方便,保障合同履行,最终实现自己的权利。
诚实信用原则是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贯穿于民法的始终。合同的履行属于重要的民事活动,也应毫无例外地贯彻诚实信用原则。诚实信用原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人们在合同履行中所应遵守的道德规则。
诚实信用原则,是市场经济活动中形成的道德规则,是商品交换的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的反映。同时,它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观念的具体体现。社会经济生活错误复杂,合同履行中的客观情况也是千变万化。如某些合同当事人经营思想不端正,特别是在拜金主义的影响下,订立合同后,看到无利可图,往往以各种借口不按约履行合同,甚至单方撕毁合同。在实际生活中,只要合同当事人具有良好的法制观念,坚持诚实信用原则,就能实事求是,以诚待人,不搞投机取巧;就能坚守信誉,信守合同,自觉履行合同义务;就能相互关心,彼此帮助,共同解决履行中的困难,及时协商解决争议,实现当事人双方共同一致的根本利益,应当注意的是诚实信用原则,是法律明文规定的强行性规范,不允许当事人双方约定排除其适用。合同约定条款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应视为合同无效。当事人履行合同违背诚实信用原则,使对方受到损害的,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在仲裁或诉讼中,纵然当事人未主动援引诚实信用原则,仲裁庭或法庭也应依职权主动予以适用。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违背诚实信用协议有用吗
违反诚实信用的合同并不必然无效。如果该违反诚实信用的合同同时损害他人合法利益或者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则合同无效。此外,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同样无效。同时,如果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该民事法律行为也将被认定为无效。
违背诚实信用原则应承担哪些责任?
诚实信用原则具体内容包括:
1. 任何当事人要对他人和消费者诚实不欺、恪守诺言、讲究信用;
2. 当事人应依善意方式行使权利,在获得利益的同时应充分尊重他人的利益和社会利益,不得滥用权利,加害于他人;
3. 当事人应以诚实信用的方式履行义务,对约定的义务要忠实履行。
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合同是不是无效
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合同是否无效,需视具体情况而定。具体而言,若合同系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订立,或者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则此类合同被认定为无效。
在判断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性时,需考虑以下因素:
1. 行为人的民事行为能力:行为人需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以确保其能正确理解并承担合同义务。
2. 意思表示的真实性:合同必须基于真实的意思表示,任何虚假或欺诈性的表示均可能导致合同无效。
3. 合法性:合同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也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被视为无效。同时,若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该行为同样无效。另外,任何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或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也将被认定为无效。最后,若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同样会被判定为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