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监护权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更新时间:2020-06-22 15:42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通常提到监护权,大家就会以为说的是未成年人监护权。但其实监护权也可能知道是老年人的监护权。老人年纪大了,在没有什么民事行为能力,这时候需要监护人。那么老人监护权的法律规定有哪些?下面找法网小编为你详细介绍相关知识。
一、老人监护权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如果老人年迈以后,精神或者身体原因,已经成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时,依据我国《民法总则》的规定,可以由亲属担任监护人。
另外,如果老年病人丧失思维记忆,或因脑梗导致的丧失行为能力,或得了严重的老年痴呆等等,均属于《民法总则》规定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精神病人。
最后,监护人资格是有法定顺序的,顺序在前者优先于在后者担任监护人。但法定顺序可以依监护人的协议而改变,前一顺序监护人没有监护能力或对被监护人明显不利的,人民法院有权从后一顺序中择优确定一人或数人担任监护人。

相关法律规定:
《民法总则》第二十八条 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由下列有监护能力的人按顺序担任监护人:
(一)配偶;
(二)父母、子女;
(三)其他近亲属;
(四)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但是须经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同意。
二、哪些情况下监护资格会被取消或终止
监护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根据有关个人或者组织的申请,撤销其监护人资格,安排必要的临时监护措施,并按照最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原则依法指定监护人:
1、实施严重损害被监护人身心健康行为的;
2、怠于履行监护职责,或者无法履行监护职责并且拒绝将监护职责部分或者全部委托给他人,导致被监护人处于危困状态的;
3、实施严重侵害被监护人合法权益的其他行为的。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监护关系终止:
1、被监护人取得或者恢复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2、监护人丧失监护能力;
3、被监护人或者监护人死亡;
4、人民法院认定监护关系终止的其他情形。
监护关系终止后,被监护人仍然需要监护的,应当依法另行确定监护人。
以上就是找法网小编带来的,关于“老人监护权的法律规定有哪些”的解答。监护人不光是对于未成年人,而对于老人也是应该有自己的监护人,但对于老人的监护人就必须要由老年人的家属来进行协商,找出一个可以保护老人的最好人选,所以,赡养父母是我们做子女应该尽的义务,我们是不能推辞的。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变更监护权的法律规定包括什么,有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
变更监护权的法律规定有:
1. 可以申请变更监护权的情形包括: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了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夫妻离婚后,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无权取消对方对该子女的监护权;以及监护人不具有监护能力,或者对被监护人的利益有所损害等。
2. 监护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根据有关个人或者组织的申请,撤销其监护人资格,安排必要的临时监护措施,并按照最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原则依法指定监护人:
(1)实施严重损害被监护人身心健康的行为;
(2)怠于履行监护职责,或者无法履行监护职责且拒绝将监护职责部分或者全部委托给他人,导致被监护人处于危困状态;
(3)实施严重侵害被监护人合法权益的其他行为。
法律规定子女监护权包含什么内容
法律规定子女监护权的内容具体如下:
1. 财产监护权,包括承担保管被监护人财产、保护被监护人财产等义务。
2. 人身监护权,包括承担抚养、教育、保护等义务。
3. 代理监护权。
4. 其他监护权。
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监护职责,产生的权利受法律保护。若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侵害被监护人合法权益,需承担法律责任。在紧急情况下,若监护人暂时无法履行职责,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民政部门应为被监护人提供临时生活照料。
离婚孩子的监护权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离婚孩子监护权的处理:
1. 离婚后小孩的监护权仍归父母双方共同所有,不因离婚而改变。孩子的监护权是监护人对于未成年人等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的人身权益、财产权益所享有的监督、保护的身份权。
2. 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人。
3. 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下列有监护能力的人按顺序担任监护人:
(1)祖父母、外祖父母;
(2)兄、姐;
(3)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但是须经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同意。
4. 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由下列有监护能力的人按顺序担任监护人:
(1)配偶;
(2)父母、子女;
(3)其他近亲属;
(4)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但是须经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