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法律行为、民事行为与事实行为的区别

更新时间:2018-01-16 15:25
找法网官方整理
问题相似?直接咨询律师 >
导读:
1、民事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要素发生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1)民事行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上位概念,并非一切民事行为都是民事法律行为。(2)民事行为包括民事法律行为、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

  1、民事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要素发生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

  (1)民事行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上位概念,并非一切民事行为都是民事法律行为。

  (2)民事行为包括民事法律行为、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和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2、民事行为是与事实行为相对应的概念。事实行为是指不具有意思表示内容,但按照法律规定,在客观上引起了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如侵权行为、无因管理行为、拾得遗失物的行为、发现埋藏物的行为等。

  3、民事行为与事实行为的主要区别是:

  (1)民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其必备要素;而事实行为不以意思表示为要素,而当事人实施行为的目的并不在于追求民事法律后果。

  (2)民事行为根据当事人意思表示产生法律效力,事实行为依据法律规定产生法律后果。

  (3)民事行为以行为人具有相应行为能力为生效条件,事实行为不要求行为人具有相应民事行为能力。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大家都在问
我也要提问 >
民事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的区别
根据相关规定,民事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的区分在于行为要素和效力来源。民事法律行为必须具备合法性,通过意思表示产生法律效果,受法律保护;而事实行为则涵盖合法与非法行为,其法律效果由法律规定。理解这一区别对于正确适用法律、保护当事人权益至关重要。
民事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的区别有什么
事实行为与民事行为的主要区别: 1. 事实行为完全不需要意思表示,而民事行为则必须包含意思表示。 2. 事实行为直接依据法律规定产生法律后果,而民事行为则根据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内容来确定其效力。 3. 事实行为只有在行为人的客观行为符合法定条件时才会产生法律规定的法律效果,而民事行为的本质在于意思表示,而不是事实构成。 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包括: 1. 行为人要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 意思表示必须真实。 3. 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并且不违背公序良俗。
民事法律事实和民事法律行为的区别
法律分析:民事法律事实是符合法律规范并能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事实,分为自然事实和行为两大类。民事法律事实构成则是指几个法律事实的总和,它们共同导致了某一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 民事主体在进行民事活动时,应基于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愿设立、变更或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律师解答动态
你好,请问你有什么问题可以详细说一下情况,以便给你更好的解答。
吴亮律师
吴亮律师
1分钟前
律师费高低得看委托时约定。开始说随便给,最后收4000,可能让人觉得贵。若觉得不合理,可和代理律师协
李琦律师
李琦律师
3分钟前
这种情况需要具体分析合同条款和贷款方的处理流程。一般来说,如果合同已经签署但贷款迟迟未发放,建议您先
吴亮律师
吴亮律师
6分钟前
科目二考试强制收场地费和模拟费,不交不安排考试,这做法不合理也可能不合法。考试费用应按规定收取,不能
吴亮律师
吴亮律师
8分钟前
一般来说,若员工尽到合理保管账号义务,被盗用非其故意或重大过失,本人通常无需担责。但要是存在保管不当
吴亮律师
吴亮律师
8分钟前
军人优抚对象一般能申请法律援助。法律规定因经济困难或其他符合法定条件的人员可获援助,军人优抚对象多属
我也要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