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对不当得利的三个构成要件均负证明责任

更新时间:2016-08-10 14:34
找法网官方整理
问题相似?直接咨询律师 >
导读: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九十二条之规定,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

  案情

  刘某与何某系朋友关系,且原有经济往来。刘某从2013年1月13日起至2013年7月17日止,分18次共汇129000.00元至何某银行账户上。尔后,刘某要求何某归还该款无果,故于2013年8月18日以民间借贷关系为由向一审法院提起诉讼,在审理中,刘某于2013年9月16日申请撤诉,经一审法院裁定准许撤诉后,刘某于2013年9月16日以不当得利再次向一审法院提起诉讼,刘某诉称上述款项系借款,由于何某既不还款,也不出借据,故何某的行为已经构成不当得利,要求何某返还129000.00元;何某辩称129000.00元是刘某偿还2012年向其的借款130000.00元,请求法院依法驳回刘某的诉讼请求。对上述129000.00元的汇款的性质,刘某、何某提供的证据均不能达到证明目的。

  审判

  一审法院审理后认为,何某对刘某所诉的金额无异议,而辩解是偿还其借款,但无证据证明。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条:“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的规定,何某的辩解不能成立,本院不予支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九十二条,不当得利是指:“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 的规定,何某无证据证明取得该款的合法根据,刘某主张何某是不当得利的请求成立,故判决由何某返还刘某129000.00元。

  一审判决宣告后,何某不服,提起上诉。在二审审理过程中,刘某向二审法院申请撤回起诉,二审法院审理后做出裁定:撤销一审判决,准许刘某撤回起诉。

  评析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九十二条之规定,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应为:(1)取得不当利益;(2)造成他人损失;(3)得利人取得利益没有合法根据。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条之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对于不当得利的三个构成要件,应由主张不当得利的刘某负证明责任。刘某以不当得利为由诉请何某还款129000.00元,刘某仅仅声明何某获取利益无合法根据,而何某提出反证致使事实陷于真伪不明状态时,则刘某应承担不利的后果。

  本案中刘某先以借贷关系为案由向法院起诉,之后又撤诉,在本案庭审中,既坚持以不当得利为诉讼理由,又声称双方当事人之间系借贷关系,明显存在自相矛盾之处。事实上,刘某只是为了举证的便利而试图通过更换诉讼理由为不当得利以避开其所主张的和何某之间的基础法律关系的举证困难。基于特定基础法律关系而产生的纠纷,当事人必须就其基础法律关系展开诉讼,而不能避开基础法律关系直接提起不当得利诉讼。本案刘某提起不当得利诉讼,但刘某并未证明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事实。相反,刘某虽以不当得利提起本案诉讼,陈述的事实和理由认为双方系借款,何某则始终抗辩主张129000.00元是刘某偿还2012年向其的借款130000.00元。鉴于本案双方当事人均认为先后18次汇款是有原由,说明双方之间的汇款存在基础法律关系,非属不当得利。刘某以不当得利为由诉请何某返还,不予支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三十五条规定,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主张的法律关系的性质或者民事行为的效力与人民法院根据案件的事实做出的认定不一致的,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当事人可以变更诉讼请求。根据其规定,法官应当释明刘某可以基于基础法律关系另行起诉。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大家都在问
我也要提问 >
敲诈勒索罪的构成要件
你自己去翻刑法的书本,自己认真看。
共同犯罪及其构成要件
涉及法律责任建议尽快委托律师处理
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
客体要件 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身体健康权,所谓身体权是指自然人以保持其肢体、器官和其他组织的完整性为内容的人格权。应注意的是,侵害的是他人的身体权,因此,故意伤害自己的身体,一般不认为是犯罪。只有当自伤行为是为了损害社会利益而触犯有关刑法规范时,才构成犯罪。例如,军人战时自伤,以逃避履行军事义务的,应按刑法法第434条追究刑事责任。 客观要件 故意伤害罪 故意伤害罪 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了非法损害他人身体的行为。 1.要有损害他人身体的行为 损害他人身体的行为的方式,既可以表现为积极的作为,亦可以表现为消极的不作为。前者如拳打脚踢、刀砍枪击、棒打石砸、火烧水烫等;后者则如负有保护幼儿责任的保姆不负责任,见幼儿拿刀往身上乱戳仍然不管,结果幼儿将自己眼睛刺瞎的行为,就可构成本罪。既可以由自己实施,又可以利用他人如未成年人、精神病人实施,还可以利用驯养的动物如毒蛇、狼犬等实施。既可以针对人身的外表,造成外部组织的残缺或容貌的毁坏,又可以针对人体的内部,造成内部组织、器官的破坏,妨碍其正常的功能活动。总之,无论是直接由本人实施还是间接实施,亦无论是针对何种部位,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只要出于故意,能造成他人的人身健康伤害,即可构成故意伤害罪。 2.损害他人身体的行为必须是非法进行的 如果某种致伤行为为法律所允许,就不能构成故意伤害罪 受害者 受害者 ,如正当防卫造成伤害而未过当的,医生对病人截肢治病等。经被害人同意的伤害,是否合法,要做具体分析。如果被害人的同意是为了达到危害社会的目的,这种同意不能排除伤害行为的非法性;如果这种同意是为了有益于社会的目的、则可以排除他人伤害行为的非法性。对于具有激烈对抗性体育运动项目中发生的伤害行为是否具有合法性,也应作具体分析。如果这种致伤动作本身为该项运动项目的规则所允许,这种伤害一般不能认为具有刑法上的非法性。如在足球比赛时,依据“合理冲撞规则”所实施而引起伤害的动作,一般不认为是伤害罪:如果比赛中动作粗鲁,明显违反规则要求,具有伤害他人身体故意的,也应按故意伤害罪论处。 3.损害他人身体的行为必须已造成了他人人身一定程度的损害,才能构成故意伤害罪 只是一般性的拳打脚踢、推拉撕扯,不会造成伤害结果的,则不能以故意伤害罪论处。伤害结果其表现可多种多样,有的是破坏了他人组织的完整性,如咬去鼻子、砍断手脚;有的是损害了他人器官的正常功能,如听觉、视觉、味觉丧失,精神失常等。但就结果的严重程度而言,则有3种形态,即轻伤、重伤或死亡。如果没有造成轻伤以上的伤害如没有达到伤害等级或虽达到等级却属轻微伤,则不能以故意伤害罪论处。 所谓轻伤,是指由于物理、化学及生物等各种外界因素作用于人体,造成组织、器官结构的一定程度的损害或部分功能障碍,尚未构成重伤又不属于轻微伤害的损伤。鉴定应当以外界因素对人体直接造成的原发性损害及后果包括损伤当时的伤情、损伤后引起的并发症和后遗症等全面分析、综合评定。 所谓重伤,是指使人肢体残废或者毁人容貌,丧失听、视觉或者其他器官功能以及其他对于人身健康有重大损害的伤害。 主体要件 故意伤害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并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故意伤害罪,其中,已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自然人有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行为的,应 当负刑事责任;致人轻伤的,则须已满16周岁才能构成故意伤害罪。 主观要件 故意伤害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结果,而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在一般情况下,行为人事先对于自己的伤害行为能给被害人造成何种程度的伤害,不一定有明确的认识和追求。无论造成何种程度的结果都在其主观犯意之内,所以,一般可按实际伤害结果来确定是故意轻伤还是故意重伤。故意轻伤的犯罪还存在犯罪未遂问题。但对重伤意图非常明显,例如企图严重毁容,并已着手实施的行为,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即使未造成任何实际伤害,也应按故意重伤罪(未遂)定罪量刑。 在故意伤害致死情况下,行为人主观上存在混合罪过形式,即同时具有伤害故意和致人死亡的过失,这是区别故意伤害致死同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死同过失致人死亡的主要标志。
律师解答动态
黄释煜律师
黄释煜律师
14分钟前
打麻将不属于犯罪行为,不属于犯罪记录。
王强律师
王强律师
21分钟前
不构成违法,建议向对方进行返还。
王强律师
王强律师
22分钟前
为什么要给对方转款?到底是谁借款?
张颖律师
张颖律师
1小时前
可以具体的说下你的情况然后诉讼解决的
我也要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