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出钱帮忙解困 “局长”赖账成被告

更新时间:2015-03-02 10:57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河池市阿梅应好友阿春请求,向阿春的好友自称是金城江区某局的陈局长持有的一张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卡存入6万元以偿还透支,谁知事后该局长耍赖拒绝偿还这笔钱。于是,阿梅以陈某某获不当得利为由将其告上法...

  河池市阿梅应好友阿春请求,向阿春的好友自称是金城江区某局的陈“局长”持有的一张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卡存入6万元以偿还透支,谁知事后该“局长”耍赖拒绝偿还这笔钱。

  于是,阿梅以陈某某获不当得利为由将其告上法院,要求法院判令陈某某返还6万多元给予原告。近日,金城江区人民法院审结此案,依法判令被告返还原告阿梅61620.46元。

  2013年11月22日,阿梅好友阿春称其朋友金城江区某局陈“局长”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信用卡透支将到期,为不影响个人信用,希望原告阿梅帮存6万元进该卡,并承诺给原告一定的利息作为回报。为使原告放心,阿春同时将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卡交给原告,并告知原告该信用卡的支付密码,同时称原告存钱入该卡几天后,就可以再把钱从该卡取出来。原告在银行验证该卡密码正确后,于是分3笔共计61620.46元,存入到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持卡人姓名为陈某某的信用卡中,用于向银行偿还该卡透支消费后的借款本金和利息。

  在获知有还款61620.46元存入该信用卡后,被告陈某某当天即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办理了该卡的挂失手续。事后,由于原告欲使用该卡时被银行告知该卡巳挂失,原告遂找被告陈某某索要存入被告信用卡的钱款61620.46元,遭到被告拒绝,于是原告将其诉至法院,要求法院判令被告返还其钱款。

  被告辩称,被告与原告并不认识,原告在诉状中所陈述的都是原告与案外人阿春的关系。本案所涉信用卡挂失前一直由案外人阿春管理和使用,透支消费亦是阿春的个人行为,与被告无关。原告以被告构成不当得利为由要求还钱,没有法律依据,请求法院予以驳回。

  法院审理后认为,通过原告所提供的相关银行存款凭证,足以认定原告已向被告的信用卡存入了61620.46元的事实,该钱款用于向发卡银行偿还信用卡透支消费后的借款本金和利息。本案中,因原告向被告的信用卡内存款61620.46元的事实行为,已使被告在没有法律上依据的情况下即获得61620.46元的经济利益,而同时也致使原告自身遭受经济上的相应损失,故对于该卡所获61620.46元的存款应属不当得利,被告作为该信用卡的所有人应依法予以全部返还。根据规定,法院遂作出以上判决。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我在民法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已帮助 126673
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
我想你帮我分析一下
赡养老人是儿女的法定义务,不能以任何理由推托。
你可以帮我吗
我只能帮你离婚。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我被强奸了,我警告他强奸,警察也做了记录,他答应给我1万作为补偿,我想问我这是敲诈勒索
敲诈勒索罪的认定是,行为人使用了威胁或要挟手段,非法取得了他人的财物。威胁行为只要足以使他人产生恐惧心理即可,不要求现实上使被害人产生了恐惧心量。敲诈勒索公私财
家中小孩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在拼多多购买的电子虚拟物品家长退款商家不退全款
你好,是否可以退款看合同约定,建议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可以向法院起诉。
小孩在学校打篮球,怎么办?
校园活动受伤第一学校承担的是过错责任即在整个事故过错中学校是否进到了管理责任其次根据你的描述是在体育课中就要看整个过程对方是否也存在过程确定赔偿比例的
吴中区轻伤能取保候审吗
法律分析:轻伤案件一般是可以取保候审的,具体要根据相关规定进行,符合取保候审条件的,可以提出申请。《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
协议离婚一方不按协议约定配合房产变更,是否一定要通过法院才能让房管局执行您是否在惠州?
你好如果签订协议是你们夫妻双方的意思自治内容没有违反法律的规定是不可以撤销的你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对方按协议履行
劳动仲裁后公司未签劳务合同,还是按新工资标准计算,是否可以按2倍工资计算
劳动仲裁后公司未签新合同,可选择继续履行原合同或要求签订新合同。如公司拒绝,可依据《劳动合同法》提起诉讼,要求支付双倍工资,维护自身权益。
1分钟提问 海量律师提供在线解答
  • 1
    提交咨询
    详细描述您所遇到的问题或纠纷并发送
  • 2
    接入律师
    耐心等待律师解答,平均5分钟及时响应
  • 3
    获取解答
    还有疑问?60分钟无限次追问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