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保法》与《物权法》冲突时,谁说了算?

更新时间:2016-07-04 16:46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随着我国法制的进步,国家立法也不断完善,这让我们处理任何事情都有法可依。有利于定纷止争,促进社会的进步和谐。但是,由于社会的进步,必然会出现许多新事物,新情况。最终导致国家立法赶不上社会的变化。

  以前的法律规定变得不适宜处理出现的新问题。国家必然要不断立法或者对法律进行解释。这就导致国家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规定。当纠纷发生时,不懂得如何运用法律维护权益。现在,我主要是想给大家讲一下《担保法》及《物权法》及相应的司法解释的法律效力谁更高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上位法由于下位法;例如地方性法规的效力要低于国家法律。新法优于旧法,例如新的法律和旧的法律规定不一致时,通常以新法为准。这是一般的法律原则。

  因为现实生活中,物权特别的重要,并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其效力问题也特别重要。

  《担保法》是比较早规定了担保物权的法律,其于1995年10月1日起实施。而《物权法》是2007年10月1日起才开始实施。所以《物权法》相对来说属于新法。如果两部法律规定不一致时,应当以《物权法》的规定为准。

  《担保法》出台以后,国家在2000年12月8日对《担保法》做出了新的司法解释,新的解释是对担保法规定进行细化,方便用于解决现实问题。根据《担保法解释》第134条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在《担保法》实施以前做出的有关担保问题的司法解释,与担保法和本解释相抵触的,不再适用。言外之意,以前的解释跟担保法抵触的,以担保法为准。担保法与本解释相抵触的,以本解释为准。所以,担保法解释效力高于担保法。

  当然,在《物权法》出台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物权法的局限性也不断显现出来,为此,国家在2016年3月日对《物权法》又做出了司法解释。但是哪个的法律效力更高呢?根据《物权法解释》第十八条第三款规定,“法律对不动产、动产物权的设立另有规定的,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时间认定权利人是否为善意。也就是说,在确定当事人对不动产、动产物权的设立是否是善意方面,《物权法》与《物权法解释》不一致时,适用《物权法》的规定。从这点来看,《物权法》的法律效力高于《物权法解释》的效力。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列出上述法律规定的效力登记。法律效力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物权法 ——物权法解释——担保法解释——担保法。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我在担保法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已帮助 156109
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合同法》和《担保法》
你的问法像是司法考试的试题,对于这个问题,我只能向你做一下简要的解答:首先,明确的是学校的教育设施是不能做担保抵押的,因此,该30万的抵押担保属无效担保。其次,
人受伤了,如何划分责任
在发生交通事故之后,交管部门会根据双方当事人及其违章行为在事故中的作用,来对当事人进行责任认定。
我已经离职很久了,但是公司还在申报个人所得税
如果离职后,原单位仍申报个人所得税,需要区分情况处理:如果是单位为补发收入并申报个税,则属于正常情况,无需处理。如果是未取得收入,而原单位进行虚假申报的,可以删
我买了别人的猪留了定金,猪不买能退定金吗?
建议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通过法律途径诉讼解决
我今天电动车出交通事故,那个小车他跑了,可是过了那么久了报警还有用吗?
交通事故事后报警有用。具体操作:1.立即报警并提供详细事故经过。2.搜集并提供现场照片、视频等证据。3.寻找目击证人并获取其证言。4.如责任无法认定,要求交警出
我社保卡冻结了知进不去的状态
社保卡冻结后,可联系社保卡所属银行或社保机构查询冻结原因。根据原因,您可能需要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或配合调查,待问题解决后即可解除冻结。
购房定金不退的问题
如果购房定金无法追回,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考虑其他赔偿方式。若因卖方原因导致合同无法履行,除了定金外,还可以要求赔偿因卖方违约造成的其他损失,如误工费、交通费等。具
账户支付功能已关闭
您可以通过服务提供商的官方网站或APP的客服入口提交申请,详细描述您的情况和理由。同时,准备好身份证明和相关资料以便验证身份和账户信息。
1分钟提问 海量律师提供在线解答
  • 1
    提交咨询
    详细描述您所遇到的问题或纠纷并发送
  • 2
    接入律师
    耐心等待律师解答,平均5分钟及时响应
  • 3
    获取解答
    还有疑问?60分钟无限次追问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