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居债务法律上怎样认定

更新时间:2021-08-05 10:42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同居,是指男女没有正当关系而同居。同居,最容易引发的纠纷就是关于财产和债权债务方面的纠纷。因为我国婚姻家庭法并不保护同居期间的财产。那么,同居债务法律上怎样认定呢?接下来就由找法网小编为您介绍相关内容。
一、

同居债务法律上怎样认定

  解除关系时,同居期间为生产、生活而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可按共同债权、债务处理。

  那么,同居期间一方以个人名义向他人借款,要认定为同居期间双方的共同债务,必须有证据证明借款是用于同居双方的生产、生活。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这方面的证据应当由债权人负责提供。

同居债务法律上怎样认定

二、

同居共同债务如何偿还

  认定债务系二人在同居期间为共同生产、生活而形成的共同债务,则应由双方共同承担连带责任,即使一方死亡,另一方也应对全部共同债务承担清偿责任。

  共同债务可以确定份额的,依份额享有和承担。

三、

同居财产该如何分割

  同居期间的共同财产是指由双方共同管理、使用、收益、处分,以及用于债务清偿的财产。具体分割财产时,应照顾妇女、儿童的利益,考虑财产的实际情况和双方的过错程度,妥善分割。同居生活期间双方所得的收入和购置的财产,视为共同财产,则应该按照婚姻法的规定,适用平等分割原则处理。如果一方有证明其财产是个人的,则不能分割。同居期间一方自愿赠送给对方的财物,可比照赠与关系处理。一方向另一方索要的财物,按最高院《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处理。

  在分割财产时,要把同居双方共同财产与下列的财产区别开来:一是与同居双方个人所有的财产区别开来,约定同居期间归各自所有的财产以及法定属于同居一方所有的财产,不能参与与分割。二是与子女的财产区别开来,子女通过继承、受赠所得的财产或者其他归子女个人所有的财产,不参与分割。三是与其他家庭成员的财产,即双方父母、兄弟姐妹等家庭成员个人所有的财产区别开来。四是与全体家庭成员共有的财产,即属于全体家庭成员共同所有财产区别开来。

  而对于一方在共同生活期间患有严重疾病未治愈的,分割财产时,应适当予以照顾,或者由另一方给予一次性经济帮助。总之关于同居期间财产及债务的处理,有上述专门规定的,可适用上述专门规定;没有专门规定的,实践中一般是参照《婚姻法》的规定处理。参照《婚姻法》的规定,处理同居期间的财产及债务时,应遵守以下规定:五、共同债权债务问题。解除非法同居时,同居期间为共同生产、生活而而形成的债权、债务,可按共同债权、债务处理。同居期间,双方关于财产、债务有约定的,从其约定;无约定的,解除同居关系时,应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按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的原则判决。

  以上便是由找法网小编为您介绍的关于同居债务法律上怎样认定的内容。如果能明确认定同居期间的债务为个人债务的,就由个人承担,否则是共同债务。若您还有此方面的其他疑问,欢迎咨询找法网律师,在线律师会为您提供专业解答。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我在婚姻家庭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已帮助 102433
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
何为离婚后同居在一起的共同债务?离婚后同居在一起的债务法律上怎样认定
如果是共同生活形成的债务,双方认可当然是共同债务;一方不认可要寻找证据证明是共同债务是很困难的
法律上是怎么认定夫妻共同债务的?
你好:请律师帮忙解决,看事实了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两人没有领结婚证,如何分割财产
协议离婚。凡婚姻存续期间取得的财产均为共同财产,应当予以分割
就是和女朋友分手,现在分手了找我要回钱,成立吗?
你好,你這邊具體是什麼情況,可以先大概介紹下。
女人有结婚证和其他男人同居会不会违法
男女双方同居并不违法,但需注意:1.如果已婚或者明知他人已结婚,而与他人以夫妻名义长期的公开的居住,可能构成重婚罪,处两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2.如果明知是现
对方答应结婚后发生了性关系,现在对方反悔了,不想结婚了,可以起诉吗
你好!首先你以什么名义起诉他,结婚是要双方自愿的,法律不会受理,如果你小孩生了后他不抚养你可以向法院起诉让他支付抚养费,你这种情况最好是让双方父母在一起,然后找
1分钟提问 海量律师提供在线解答
  • 1
    提交咨询
    详细描述您所遇到的问题或纠纷并发送
  • 2
    接入律师
    耐心等待律师解答,平均5分钟及时响应
  • 3
    获取解答
    还有疑问?60分钟无限次追问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