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手协议书怎么写
更新时间:2021-04-08 19:29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我国自由恋爱的风气已经形成,恋爱在社会上是非常常见的一种男女关系。尽管法律上没有对恋爱关系作出明确的规定,但是在道德上却有很多道德层面的看法。有的人在分手的时候为了彻底断绝往来,会跟对方签订分手协议。接下来就由找法网小编为您解答有关分手协议书怎么写的问题。
一、分手协议书怎么写
男方:姓名、年龄、民族,住北京市海淀区 路 号 室
女方:姓名、年龄、民族,住北京市朝阳区 路 号 室 男方 与女方 现因感情不合自愿分手,经双方商定,对有关事项达成以下协议:
1、男女双方非婚生子女 由男方抚养,女方每月支付 元抚养费,每月1日之前,女方将当月抚养费用打入男方指定的账号。
2、女方每月逢单周六上午九时到男方处接孩子探视,晚八时之前送回男方处。遇有长假及特殊情况的探视,由双方另行协商。
3、双方同居期间共同购买的位于北京市 路 号 室房屋系男女双方共有房产,分手后属于双方的财产份额归女方所有,男方放弃自己在该房内的财产份额。
4、双方无共同债务,各自名下的债权债务由各自享有和承担。
5、男女双方各自名下的存款、股票、保险及其他财产归各自所有。双方已无其它财产争议。 立协议人:
男方(签字)
女方(签字)
年 月 日
二、哪些情况下分手协议书不具有法律效力
1、关于确定恋爱关系或解除恋爱关系等的协议内容。
2、已婚者和小三、情人等签的分手协议,不受法律保护。
3、诸如“路上遇见不得跟踪”、“不得打招呼”等内容不受法律保护。
4、如果《分手协议》中写男方给与女方“青春损失费”、“分手费”XXX元等内容,因为该约定有损公序良俗,约定无效。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如何认定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若干具体意见》《关于人民法院审理未办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9、解除非法同居关系时,双方所生的非婚生子女,由哪一方抚养,双方协商,协商不成时,应根据子女的利益和双方的具体情况判决,哺乳期内的子女,原则上应由母方抚养,如父方条件好,母方同意,也可由父方抚养,子女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应征求子女本人的意见,一方将未成年的子女送他人收养,须征得另一方的同意。
以上就是找法网小编为您解答的有关分手协议书怎么写的问题。分手协议在原则上是不太符合法律规定的,因为恋爱关系本身是法律没有进行规定的范畴。但是如果涉及到同居关系的话,法律就可以涉及了。如果您对分手有任何疑问,欢迎咨询找法网律师。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分手协议书怎么写才具有法律效应
分手协议书具有法律效力,只要双方在协商一致、自愿平等且出于真实意愿的情况下签署,并且协议内容不违反法律和公序良俗。合同是民事主体之间设立、变更或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涉及婚姻、收养、监护等身份关系的协议需遵循相关法律规定,若无相关规定,可参照本编规定执行。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仅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除非法律另有规定。
和第三者协议分手的协议书怎样写
法律分析:男女分手协议书是无效的,不具有法律效力;分手后一方以分手协议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是男女双方为摆脱同居关系签署的分手协议仍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及解决双方纠纷的功能型。
只要分手协议是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禁止性规定,不侵害国家、集体、他人的合法权益,就是有效的。有效的民事法律行为需要具备以下条件: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如果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的,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无效的或者被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
分手协议书范本应该如何写
法律分析:一般而言,男女双方签署的分手协议书包括如下内容:
(1)写明双方的姓名等具体身份信息,如果双方已经有孩子,也应注明;
(2)写明双方分手原因以及自愿分手,解除恋爱关系的意愿;
(3)写明子女抚养、抚养费及探望权等双方商定好的有关内容;
(4)写明双方共同财产的数额以及分割处理方式及时间;
(5)写明双方共同债务的处理或负担方式;
(6)写明赔偿内容或约定违约责任。
(7)双方签字,各执一份。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一十九条 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
第一百四十三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第一百四十四条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合同的成立与否,则取决于当事人意思表示是否一致,摁的手印、签的名、盖的章真实有效是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有效的前提条件。
至于手印的真实性问题,需要在举证责任的分配中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