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居期间财产公证单方到场

更新时间:2019-11-03 17:23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据重庆晚报报道,同居期间,女方独自去做了个财产公证,哪知最终两人的感情出现危机并为分财产打官司时,法院却没有认该公证。日前,大渡口区法院判决了这样的解除同居关

  据重庆晚报报道,同居期间,女方独自去做了个财产公证,哪知最终两人的感情出现危机并为分财产打官司时,法院却没有认该公证。日前,大渡口区法院判决了这样的解除同居关系并分割财产案。

  同居六年今分手

  王江与周琳原本是一对夫妻。结婚不到半年,因周想到澳门,遂提出假离婚。1999年9月,他们到民政部门协议离婚。双方在离婚协议中写明,双方无共同财产、也没有债权债务

  戏剧的是,结果周最终因种种原因未能前往澳门。之后,双方仍以夫妻名义居住在同一屋檐下。六年之后,因感情出现危机,王江于去年起诉到法院,要求解除与周琳的同居关系,并分得一套房屋。他的理由是,他们在同居期间购买了两套房屋,他理所当然应分割其中的一套。

  女方单独去公证

  周琳却表示,她和王只是有时居住在一起,并没有同居关系。至于那两套房屋,都是自己和父母出钱购买的,王要求分割的那套房屋是自己在2001年4月花10万元购买(官司期间评估为23万余元),房产证也是自己的名字。为了证明该房屋是她婚前的个人财产,她还在2003年4月30日到公证处进行个人婚前财产公证。

  同居财产应共有

  法院进行了调查。邻居证实,王、周二人在和邻居及其他群众相处时,一直以夫妻名义相称,相互之间也是以“老公”“老婆”称呼。大家都认为他们是夫妻。由于两人离婚6年多一直未履行复婚手续,法院为此认定他们是同居关系。

  法院认为,周琳的个人婚前财产公证只有周单方签字,而财产又是在同居期间取得,所以该房产属于同居共同财产。最后判决公证的房屋产权归王所有,王支付房款11万元给周琳。(当事人均为化名)

  法官说法:

  财产公证为何无效

  该案中的财产公证为何不能作为定案证据?

  昨日,大渡口区法院民一庭庭长刘国祥称,处理同居共同财产,法院比照婚姻法中关于夫妻共同财产的法律规定执行。如果没有证据证明属于婚前个人财产,就推定为同居期间共同取得的财产。是否同居财产,主要看财产取得的时间:如果是同居之前取得的,另一方不应该分割;如果是同居期间共同劳动取得的,双方应当分割。同居期间进行财产公证时必须双方到场,双方还可以书面形式固定各自的财产证据。

  同居前的财产,只需所有人单方公证就具有法律效力。

  本案中,争议的房屋是两人同居期间取得,而周是单方公证,该公证不能证明是单方财产。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我在婚姻家庭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已帮助 147580
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
财产公证需要我到场吗
遗嘱公证,是财产所有权人依法对其所有的财产进行处置的方式,如果你不是所有权人无需到场的。
同居财产协议公证
婚内协议一般有效,可公证可见证。
复婚财产单方可以公证吗
你好;你可以到公证处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再婚夫妻财产公证子女必须到场吗
如果涉及家庭共同财产,就需要
分居财产转移怎么办
分居财产转移怎么办
同居财产约定
同居期间的财产分割
同居期间的财产分割
同居财产约定
解除同居关系,并有一儿子?
解除同居关系后,双方仍需承担对子女的抚养责任。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不直接抚养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生母,应当负担未成年子女或不能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的
一个16岁的未成年女孩和一个23岁的男孩约会并同居。非法的。
一方是女性未成年人,需要看具体情况。只要年满14周岁,双方同居是合法的。未满十四周岁构成犯罪。我国刑法规定:行为人如明知其未满十四周岁仍与其发生性关系,不管未成
我跟我女朋友同房后分手犯法吗
与女友同房后分手是否犯法,需视情况而定。若双方均未婚则不犯法,若涉及已婚则可能触犯重婚罪。处理方式包括协商解决或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争议,选择时应考虑双方意愿及法律
我给女朋友转了999,跟她说了5月二十号的,然后没到5月二十号就分手了,那钱还属于我吗
您好,这个需要看具体情况才能判定,如果有备注是自愿赠与的话就不是哦
坚持时间男友送的手镯一万五,分手让我返回,现在让我退镯子
你好,建议双方协商处理,协商不成,男方可以主张女方退还贵重物品及大额转账。
高中老师因为谈恋爱不让学生去学校
学生可以先尝试与老师沟通,理解其立场并表达自身诉求。若沟通无果,可向学校管理层或教育部门反映此情况,要求维护自身受教育权。同时,保留相关证据以备不时之需。
1分钟提问 海量律师提供在线解答
  • 1
    提交咨询
    详细描述您所遇到的问题或纠纷并发送
  • 2
    接入律师
    耐心等待律师解答,平均5分钟及时响应
  • 3
    获取解答
    还有疑问?60分钟无限次追问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