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抚养子女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更新时间:2021-04-27 14:48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续,而且子女能为这个家庭带来很多的欢乐,父母把子女生下来之后就有责任和义务抚养他们,教育他们,一直到他们长大成人为止,那么父母抚养子女的法律依据是什么?下面就由找法网小编为你介绍相关内容。
一、父母抚养子女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七条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抚养是指父母从物质上、生活上对子女的养育和照顾,如负担子女的生活费、教育费、医疗费;教育是指父母在思想、品德等方面对子女的全面培养,使子女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成长。 父母不履行抚养教育义务时,未成年的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付给抚养费的权利。”抚养费”,包括子女生活费、教育费、医疗费等费用。
”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是指尚在校接受高中及其以下学历教育,或者丧失或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等非因主观原因而无法维持正常生活的成年子女。

二、父母与子女之间特殊身份关系的监护规则是什么
1、父母的法定监护人地位。父母对子女基于特殊身份关系所承担的抚养义务,决定了当未成年子女的父母尚健在且具有监护能力时,是子女的第一顺位法定监护人,并且不得拒绝履行此种监护职责。
2、父母通过遗嘱指定监护人。让父母通过遗嘱方式,根据自己的意愿指定监护人,不仅符合子女利益最大化,也是对其行使亲权的尊重。
3、监护人资格的恢复制度。民法典第三十七条规定,被人民法院撤销监护人资格后,应当继续履行负担被监护人抚养费、赡养费、扶养费的父母、子女、配偶等的义务。
三、离婚后孩子归谁抚养
《民法典》关于孩子抚养权的规定如下:
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
以上就是找法网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关于父母抚养子女的法律依据是什么的相关内容。父母抚养子女是天经地义的,同样的,当父母老了之后,生活不良自理,需要人照顾的时候,子女也是有义务照顾他们的,如果子女不赡养父母,也是违反法律规定的。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父母共同抚养子女的法律规定
关于共同抚养孩子的具体规定,对于小孩的抚养权,首先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来进行不同的处理。对于不满两周岁的孩子,通常是由母亲来抚养;对于两周岁以上的孩子,如果父母双方协商无法达成一致,可以通过法院来判决;而对于八周岁以上的孩子,应当尊重其个人意愿。在协商或诉讼过程中,需要始终考虑孩子的利益,并准备好充分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抚养方案更有利。
离婚时子女抚养权的法律规定是什么
依据相关规定,离婚时关于子女抚养权的处理原则如下:
1. 两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归母亲抚养,除非双方另有协议且协议内容对孩子无不利影响。
2. 对于两周岁以上的子女,会综合考虑双方的条件和孩子的个人意愿。
3. 如果涉及八周岁以上的孩子,将尊重其个人选择。
4. 如果双方无法就抚养权达成协议,法院将会介入并根据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原则进行判决,旨在确保孩子的身心健康,避免不当处理给孩子带来长期的伤害。
子女抚养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子女抚养法律规定如下:
1. 两周岁以下一般由母亲抚养;
2. 两周岁以上,考虑双方具体情况和子女意愿;
3. 父母可协议轮流抚养,需保护子女利益;
4. 协商不成,可通过诉讼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