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可以让有过错方净身出户吗?

更新时间:2016-09-26 15:59
找法网官方整理
问题相似?直接咨询律师 >
导读:
电视剧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画面,一方出轨了,无过错方霸气的让其净身出户。而在现实生活中,离婚可以让过错方净身出户吗?找法网小编在下文为您解答!

  “净身出户”并不是一个法律术语,而是民间说法。一般是指在夫妻双方决定离婚时,婚姻的一方要求另一方解除婚姻关系时不能分到任何共同财产。通俗化的说就是离婚时一方要求另一方放弃一切钱财,只带自己的身体走。就是“净身”出户。

  婚姻中一方出轨,是否就会“净身出户”呢?

  法律上的答复很明确:除非出轨方自愿放弃财产,否则法律不会判出轨方“净身出户”!婚姻期间的共同财产,仍然会被分割!

  虽然不能让过错方净身出户,但是可以要求离婚损害赔偿

  损害结果的发生是赔偿的前提条件,明确损害结果对于赔偿数额的确定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有必要明确损害的范围或者损害的计算标准。婚姻法第46条对此问题并没有作出详细规定,《司法解释一》第28条做了补充,该条规定:婚姻法第46条规定的“损害赔偿”,包括物质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因侵害行为有差别,其所造成的损害亦有所不同,分别论述于下:

  1、在重婚情形下。重婚行为构成了夫妻间贞操义务的违反,主要会造成他方配偶精神上的痛苦。精神上痛苦是极其主观的感受,别人无从得知,从而精神损害不可能精确计算,只能委之于法官凭借司法经验,根据行为人的主观恶意、情节、常理、医学鉴定等因素予以判断。至于物质上损害亦非不存在,比如,一方婚外性行为感染性病致使他方身体受到伤害,由此产生的医药费。另外,为获得他方配偶不忠行为的证据而支出的费用亦应计算在内。

  2、在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情形下。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侵犯的客体与重婚相同,其所造成的损害后果与后者造成的结果相类似。重婚造成的结果前文已有详述,此处不再赘述。

  3、在家庭暴力情形下。这里物质损害主要包括由于身体、精神受到伤害而产生的医疗费,误工费、残疾者生活补助费等等。至于精神上损害,同样应委之于法官依前文所列标准予以确定。

  4、在虐待、遗弃家庭成员情形下。虐待家庭成员的损害后果与家庭暴力情形下的损害后果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5、在遗弃情形下。物质损害主要包括扶养费、家庭生活费当中应由对方支付的部分。精神损害依上述规则予以确定。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引用法条
  • [1]《司法解释一》第二十八条
  • [2]《司法解释一》第四十六条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大家都在问
我也要提问 >
出轨过错方一定会净身出户
出轨导致的过错方并不必然会净身出户。处理方式包括双方协商达成财产分割协议,如果协商无果,可以寻求法院的帮助,通过法律程序进行判决。法院在判决时会考虑到保护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的权益。在严重的过错情况下,无过错方虽然可以请求损害赔偿,但净身出户是一个需要通过法律程序确定的结果,并非简单的结果。
离婚过错方如何才能净身出户
关于离婚净身出户的情况较为复杂,具体处理方式如下: 1. 如果双方协议离婚,并达成一致意见,可以签订书面协议,明确约定净身出户的条款。 2. 如果是诉讼离婚,则需要向法院提起诉讼,提交相关证据,法院会根据具体情况,判决是否净身出户。 不同情况需选择不同的方式,以确保双方权益得到妥善处理。
约定离婚后净身出户是否有效
净身出户条款的效力取决于是否满足一定条件,包括双方自愿、无欺诈、合法合规,并且以书面形式签字确认。建议咨询律师对协议进行审查,以确保条款的有效性。如果情况复杂,可以寻求法院的裁决。这样的操作能够更好地保护双方的权益,确保净身出户条款的顺利实施。
相关知识推荐
律师解答动态
吴亮律师
吴亮律师
2分钟前
退保后能否恢复原保险合同,得看保险合同具体约定。有些保险有复效期,在规定时间内可申请复效,补缴保费和
您好,这个要看是什么纠纷
吴亮律师
吴亮律师
3分钟前
若被美容院骗购卡去医美消费,可先与美容院协商退款,表明对方存在欺骗行为,要求解除购卡消费协议。若协商
吴亮律师
吴亮律师
4分钟前
无证驾驶加酒驾,情况比较严重。想交保证金免拘留,得看具体情形。一般来说,若符合一些特定条件,比如身体
什么子什么子什么子,咱们常州有一所什么?
吴亮律师
吴亮律师
6分钟前
麻烦您把具体问题说清楚哈,比如是合同纠纷、民事侵权,还是其他方面的事儿,说详细点我才能给您想解决方案
崔斌律师
崔斌律师
6分钟前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权,经营者应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宝马厂家赠送代金
崔斌律师
崔斌律师
7分钟前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应认定为工伤。《民法典》
我也要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