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构成重婚罪的行为有哪些

更新时间:2016-11-14 10:41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生活中,并不是有配偶的一方与他人结婚或同居的行为就一定会构成重婚犯罪。有些行为虽然表面上看起来确实像是重婚,但从法律上讲是不构成重婚罪的。那么实践中,不构成重婚罪的行为有哪些呢?我们一起在下文中进行具体了解。

  一、不构成重婚罪的行为有哪些

  根据立法精神和实践经验,下面两种重婚行为不构成重婚罪:

  (一)夫妻一方因不堪虐待外逃而重婚的。实践中,由于封建思想或者家庭矛盾等因素的影响,夫妻间虐待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果一方,尤其是妇女,因不堪虐待而外逃后,在外地又与他人结婚,由于这种重婚行为的动机是为了摆脱虐待,社会危害性明显较小,所以不宜以重婚罪论处。

  (二)因遭受灾害外逃而与他人重婚的。因遭受灾害在原籍无法生活而外流谋生的。一方知道对方还健在,有的甚至是双方一同外流谋生,但迫于生计,而不得不在原夫妻关系存在的情况下又与他人结婚。这种重婚行为尽管有重婚故意,但其社会危害性不大,也不宜以重婚罪论处。

  二、何为刑法意义上的重婚罪

  我国刑事诉讼建立了以公诉为主,自诉为辅的追诉机制。危害国家、集体和人民利益以及侵犯社会公益的的刑事案件由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进行追诉,而侵犯公民个人合法权益、情节简单轻微的犯罪案件的追诉权则由被害人行使。重婚案件就其本质而言应属于公诉范畴,因为重婚案件不仅侵犯了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它破坏了公民之间的合法婚姻关系,给合法婚姻关系的一方及其子女造成伤害,而且侵犯了我国婚姻法所保护的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严重败坏社会道德风尚,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故对重婚案件的审理应区别于一般的自诉案件。

  在实践中,重婚行为的情节和危害有轻重大小之分。根据《刑法》第十三条的规定,“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所以,有重婚行为,并不一定就构成重婚罪。只有情节较为严重,危害较大的重婚行为,才构成犯罪。

  根据实践经验总结出了不构成重婚罪的行为具体有两种,包括夫妻一方因不堪虐待外逃而重婚的和因遭受灾害外逃而与他人重婚的。既然此时法律上都认为不构成重婚罪,那么当然也就不能对行为人进行处罚。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我在婚姻家庭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已帮助 197988
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
不构成重婚罪
可以考虑追究民事方面的责任。
构成重婚罪不
一般不构成
他的行为是否构成了重婚罪
你好:重婚罪不构成,男方有可能构成诈骗罪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以下行为是否构成重婚罪
关键是证据,可委托律师帮助。
骗我没有结婚,和我同居半年是不是重婚罪?您如何判断?
你好!有配偶又与他人结婚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行为或有配偶的人与他人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的,都按重婚罪定罪处
男方没离婚,在外面生了孩子,一一直没支付过孩子的任何费用,可以向法院申请孩子的抚养费吗男方是不是重婚
没有离婚,另一方不给孩子抚养费可以起诉。法律明确规定了父母对未成年子女负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的,未成年子女或者不能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有
单身己离婚的女人和己婚的男人同居并且开养生馆,单身女明知男方有老婆孩子男方是否为重婚罪?
要看具体是什么情况: 根据我国刑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构成重婚罪需要符合的条件如下: 1、行为人的行为侵害了被害人一夫一妻制婚姻关系; 2、行为人具有重婚
自己有老公还在外面和别人光明正大在一起生活算重婚罪吗?
当另一方有下列情形,可以认定为重婚罪:即有配偶的人又与他人结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包括登记结婚或以夫妻名义共同对外生活的事实婚姻),就构成重婚罪
外人可以举报重婚罪吗
重婚罪报案的方法:当事人可以直接前往公安机关报案,也可以拨打当地公安报警热线报案重婚是指一方未的合法婚姻关系尚未解除,又与他人办理结婚登记手续,或前一婚姻未解除
有一个朋友包养了一个情人,现在要分手,女人找他要一万块,不然就起诉他重婚罪
构成重婚罪但没有人起诉的,那行为人就不会被判刑,也不需要坐牢。但是一旦有人起诉就行为人的重婚行为向法院起诉,法院经查明属实的,当事人会被法院依法判处两年以下有期
1分钟提问 海量律师提供在线解答
  • 1
    提交咨询
    详细描述您所遇到的问题或纠纷并发送
  • 2
    接入律师
    耐心等待律师解答,平均5分钟及时响应
  • 3
    获取解答
    还有疑问?60分钟无限次追问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