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存续期间丈夫在外借钱妻子是否偿还

更新时间:2012-12-03 21:04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在法庭上,阿英辩称,刘某与阿成之间形成的债务关系,自己不清楚,且对于这个借款也不予认可,不知道阿成借款的事实,请求驳回对刘某自己的诉请。审理法院经审理认为,

  在法庭上,阿英辩称,刘某与阿成之间形成的债务关系,自己不清楚,且对于这个借款也不予认可,不知道阿成借款的事实,请求驳回对刘某自己的诉请。

  审理

  法院经审理认为,债权人就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主张权利的,应当按夫妻共同债务处理;但夫妻一方能够证明债权人与债务人明确约定为个人债务,或者能证明属于《婚姻法》第十九条第三款规定情形的除外。由于阿成向刘某所负上述债务发生在两人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且阿英对借条的真实性不持异议,另外其也不能提供证据证明债权人与债务人明确约定这6万元借款为个人债务或这6万元借款属于《婚姻法》第十九条第三款规定情形,因此对刘某的诉请应予支持,最终法院一审判决阿成与阿英自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日向刘某偿付所欠借款人民币6万元。

  案件点评:

  在本案中,所需要点明的关键点:

  一、时间:阿成与阿英于2002年12月结婚,2008年8月离婚,而根据刘某手中的借条显示,阿成是于2006年4月向原告刘某借款,在2002年12月到2008年8月这个时间段应为夫妻关系存续期间,我国《婚姻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离婚时,原为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应当共同偿还。第二十四条规定:“债权人就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主张权利的,应当按夫妻共同债务处理。但夫妻一方能够证明债权人与债务人明确约定为个人债务,或者能够证明属于《婚姻法》第十九条第三款规定情形的除外”。《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二十四条规定,债权人就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主张权利的,应当按夫妻共同债务处理。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从时间上,阿成因为整修房屋向刘某借款6万元是在婚姻存续期间,依据法律应视为夫妻间的共同债务。

  二、借钱之目的:阿成借钱是为了整修房屋,应视为为夫妻共同生活而借钱,法院依照相关法律认定这笔6万元债务应为夫妻间共同债务很显然是有法可依,合法合理的。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我在婚姻家庭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已帮助 100650
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
请问丈夫在外不回,我借的钱属婚姻存续期间的债务么
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形成的债务原则上属于夫妻共同债务。但如果有证据表明非双方合意借债,且未用于夫妻共同生活的,不作为夫妻共同债务。
婚姻存续期间丈夫借了妻子的钱,应该还吗
如果有协议,且钱没有共同使用,可以主张。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婚姻存续期间我有义务偿还丈夫赌债么
没有义务请律师协助处理婚姻问题
婚前男士欠我高额的债务怎么写协议?
离婚协议中婚前债务的书写方式:首先,协议书开头应当写明协议双方的姓、年龄、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其次,协议书的主体内容应当包括婚前债务的具体定义、范围、期限等相关
婚后男方欠钱,女方要承担吗
结婚后欠的钱,属于夫妻共同债务的,要共同偿还;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的归个人偿还。所谓夫妻共同债务是指夫妻双方共同签名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认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负的债务,
民法典中民间借贷如何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
民间借贷中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为:夫妻双方共同签名、夫妻一方事后追认等以共同意思表示所负的债务;或者一方在婚姻中借的,但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的债务等。法
一方婚前债务,婚后工资偿还,是否可以要求分一半偿还债务
需要根据具体的债务情况、还款情况来分析
我和丈夫是限高失信人现在已离婚婚姻续存期内的债务他全部个人承担我能申请解除我的限高失信吗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您成功解除了限高失信状态,但如果您的前夫仍然存在未履行的债务或违法行为,他仍然可能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因此,在申请解除限高失信状态时,您可能需
夫妻之间欠的钱没用于家庭开支需要对方还嘛
夫妻一方欠下的债务,另一方是否需要偿还,要看债务是不是属于共同债务,如果是共同债务的,另一方有责任偿还。被法院认可的共同债务有:1、一方在婚后借款用于购买共同所
1分钟提问 海量律师提供在线解答
  • 1
    提交咨询
    详细描述您所遇到的问题或纠纷并发送
  • 2
    接入律师
    耐心等待律师解答,平均5分钟及时响应
  • 3
    获取解答
    还有疑问?60分钟无限次追问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