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存续期间的债务如何分担

更新时间:2021-05-13 14:03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两个人成为夫妻之后就不分你我了,不仅财产可以共同享有,就连债务可能也需要功能承担,但是有的时候这些债务可能是夫妻其中一方借的,与另一方并没有关系,那么婚姻存续期间的债务如何分担?下面就由找法网小编为你介绍相关内容。

  一、婚姻存续期间的债务如何分担

  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 第三人知道该约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财产清偿。在承担责任的方式上,夫妻“共同偿还”的责任是连带的清偿责任,不论双方是否已经离婚,均得对共同债务以夫妻共同财产、自己所有的财产清偿。债权人有权向夫妻一方或双方要求清偿债务的部份或全部,它不分夫妻应承担的份额,也不分先后顺序,夫妻任何一方应根据债权人的要求全部或部份承担债务,一方财产不足以清偿时,另一方负有清偿责任。

婚姻存续期间的债务如何分担

  二、离婚时的夫妻共同债务如何解决

  对于夫妻共同债务的问题,夫妻双方在离婚的时候可以协议清偿,如果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

  如果对于夫妻一方在另一方不知情的情况下欠下的债务,想要避免该债务被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的,应该尽快搜集证据证明借款并非用于夫妻日常共同生活所需或共同生产经营的。同时,要避免被债权人通过电话录音、短信、微信聊天记录等形式固定为追认债务的意思表示。  一旦夫妻一方与另一方共同签署了借款协议或者追认配偶的债务,就面临着承担共同债务的法律责任,除非有证据证明被欺诈、胁迫、显失公平等法定情形,否则无法避免承担共同债务的还款责任了。

  三、哪些情况可以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

  民法典规定,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应当符合“共债共签”、“事后追认”和“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和生产经营用途”这三项原则。

  也就是说,只要民间借贷是发生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并夫妻双方共同签名确认了的,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认的共同意思表示的债务都会被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

  在夫妻一方不知情的情况下欠下的债务,如果有证据证明是用于满足夫妻共同日常生活所需的,也应当被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

  以上就是找法网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关于婚姻存续期间的债务如何分担的相关内容。不论是财产还是债务,夫妻之间都要分的清楚一些,尤其是在这个离婚率比较高的社会里面,要是分不清楚的话将来离婚的时候会很麻烦,可能会闹到法庭上的。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我在婚姻家庭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已帮助 183202
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
存续的债务如何分担,婚姻存续期间一方有债务,离婚后由谁承担
你好,结婚后你们双方无论谁向他人借钱,在法律上都视为你们夫妻双方借的钱,通常是夫妻共同债务,离婚时一人还一半,例外:借钱的人自己把钱花光了,且没用在夫妻共同生活
婚姻存续期间的债务承担问题
建议面谈,理清区分赌债与正常债务,才能判定是否承担共同责任。
婚姻存续期间债务承担问题
建议面谈,理清区分赌债与正常债务,才能判定是否承担共同责任。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婚姻存续期间债务承担问题
男方是因为赌博被公安机关逮捕吗?这就是最好的证据。
公司欠债是不是属于夫妻共同债务
公司债务一般属于夫妻债务,但如果约定公司经营的收益为个人财产,则债务也属于个人债务。夫妻双方共同签名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认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负的债务,以及夫妻一方在
父母离婚后孩子田卖掉的钱可以用来还债吗?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夫妻共同债务应当共同偿还;离婚时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进行判决,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按照照顾子女和无过错方权益的原则判
婚前债务婚后是否属于共同责任范畴?
结婚前债务婚后一般是不共同承担的,但有特殊情况的除外。例如,该财产实际用于双方婚后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或双方共同签名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认该婚前债务等情形下,
夫妻离婚纠纷债务怎样分
夫妻离婚债务可以按下列方式进行划分: 1、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或者基于夫妻双方共同意思表示的债务,由双方连带清偿。共同财产不足清偿或者财产归各自所有的
离婚被判了10万元给前夫,我现在没能力偿还,怎么办
你好,走民事诉讼程序,解除合同,并赔偿相应损失
1分钟提问 海量律师提供在线解答
  • 1
    提交咨询
    详细描述您所遇到的问题或纠纷并发送
  • 2
    接入律师
    耐心等待律师解答,平均5分钟及时响应
  • 3
    获取解答
    还有疑问?60分钟无限次追问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