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买房是否必然为夫妻共同财产

更新时间:2015-09-21 14:21
找法网官方整理
问题相似?直接咨询律师 >
导读:
根据我《婚姻法》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夫妻一方的婚前所有的财产,不因婚姻关系的延续而转化为夫妻共同财产。

  【基本案情】:2008年,赵女士从其爷爷奶奶处受赠了一套房产。2010年认识了外地来徐做生意的黄某,因为黄某不是本地人,赵女士家里要求必须做婚前财产公证才同意他们结婚,赵女士就去公证处把受赠的房产做了婚前财产公证。婚后,赵女士正常上班,黄某仍做生意。2012年,赵女士考虑到孩子将来上学,准备买套学区房,手里存款不多,就把原受赠的大房子卖了,买了一套近80平的学区房,买房后还剩两万多。去年初,赵女士就发现黄某和隔壁店的女孩关系暧昧,多次劝说,黄某仍不改,赵女士死心了,想协议离婚,但黄某说学区房是婚后买的,为夫妻共同财产,要求分一半,赵女士不能理解,房子是婚前财产,做过公证,置换了一套小学区房,黄某能参与分配吗?

  【争议焦点】:婚后买的房产是否必然为夫妻共同财产?

  【律师解析】:根据我《婚姻法》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夫妻一方的婚前所有的财产,不因婚姻关系的延续而转化为夫妻共同财产。赵女士的原受赠房产是在婚前取得,且已做过婚前财产公证,是赵女士的个人财产,不因婚姻关系的延续而自动转化为夫妻共同财产。除非赵女士与黄某对该财产约定为夫妻共同财产。

  2、另外,根据最高院《民事审判指导与参考》,婚后一方用个人财产购买的房屋,离婚时该房屋属于“个人财产替代物”,属于个人财产。赵女士将婚前受赠的房产变卖,用变卖后的房款重新购置一套学区房,该新购房产房款的性质,仍然是一方的个人财产,赵女士用个人财产全款购买的学区房是个人财产。离婚时,夫妻一方的婚前个人财产为夫妻一方所有,黄某无权要求分割该学区房。

  【法条链接】:

  《婚姻法》

  第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夫妻一方的财产:

  (一)一方的婚前财产;

  (二)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费用;

  (三)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

  (四)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

  (五)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

  《婚姻法》司法解释一

  第十九条婚姻法第十八条规定为夫妻一方所有的财产,不因婚姻关系的延续而转化为夫妻共同财产。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最高院《民事审判指导与参考》总第56辑

  一方婚后用个人财产购买房屋,离婚时该房屋属于“个人财产替代物”,属于个人财产。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大家都在问
我也要提问 >
婚后为子女出资买房属于共同财产吗
对于婚后父母出资购买的房产,其归属需根据具体情况判断。若父母无特定赠与对象且房产登记在夫妻名下,则属于共同财产;若明确只赠与一方并仅登记在该子女名下,则属于个人财产。此外,若双方父母共同出资,房产按各自出资比例分割;若仅一方父母付首付,婚后共同还贷,离婚时按共同财产分割。在处理这类问题时,务必保留相关证据以确保产权归属的明确。
婚后买房子是否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婚后购买的房子,若无特别约定,则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具体来说,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均为夫妻共同财产,并归双方共同所有: 1. 工资、奖金、劳务报酬; 2. 生产、经营、投资的收益; 3. 知识产权的收益; 4. 继承或者受赠的财产,但《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三条第三项规定的除外; 5. 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 对于共同财产,夫妻享有平等的处理权。
婚后买房单独所有,这个房子算共同财产吗
对于婚后购买的房产,其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具体操作如下:首先,双方可以通过协商来确定财产的归属,并可以签订书面协议。如果协商无果,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由法院根据法律规定和实际情况来判决财产的归属。在处理此类问题时,应注意保留相关证据,例如购房合同和付款凭证等。
律师解答动态
您没说这第86条是哪部法律里的呀。您得先告诉我具体是哪部法律规定,这样我才能给您解释啥意思,然后再根
男方分手后索要之前花销,得看花销性质。若属恋爱期间一般性赠与,像日常吃饭、送小礼物等,要不回来;若为
吴亮律师
吴亮律师
2分钟前
首先,你可以和对方友好协商,明确告知对方拖欠工资是不对的,要求尽快支付。如果协商没用,可收集好能证明
吴亮律师
吴亮律师
4分钟前
这种情况,你先和对方说明最初约定租金是300元,有聊天记录等证据的话拿出来。若对方不承认,你可以收集
您好,问题可以得到解答
吴亮律师
吴亮律师
6分钟前
原单位不给盖章和网上同意转证书不合理。你可先和原单位友好沟通,说明转证是你正常需求且已办离职。若沟通
当面临挑战性的情况时,采取深思熟虑的态度而非冲动行事往往能带来更好的结果。确保你的每一步都是经过慎重
我也要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