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恤金发放对象有哪些?

更新时间:2017-07-07 13:50
找法网官方整理
问题相似?直接咨询律师 >
导读:
抚恤金作为国家给予的一种精神抚慰和物质抚慰,在发放对象上也是有要求的。一般来说,抚恤金是发放给特定人群的补贴,而不是随便就可以领取的。那么,抚恤金发放对象有哪些?

  一、抚恤金发放对象

  1、伤残抚恤金,发放对象为革命伤残军人、因公致残的职工等;工人、职员因工负伤被确定为残废时,完全丧失劳动力不能工作退职后,饮食起居需人扶助者,发给因工残废抚恤费,至死亡时止。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不能工作退职后,饮食起居不需人扶助者,发给因工残废抚恤费,至恢复劳动力或死亡时止。

  2、死亡抚恤金,发放对象是革命烈士、因公牺牲人的家属。公民依法获得政府发给的抚恤金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工人、职员因工死亡时,按其供养的直系亲属人数,每月付给供养直系亲属抚恤费,至受供养人失去受供养的条件为止。此外,我国还规定有革命伤残军人抚恤费,革命军人牺牲、病故抚恤费,国家工作人员伤亡、病故抚恤金等。

  二、法律规定

  (一)自2011年8月1日起,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及离退休人员死亡,一次性抚恤金发放标准调整为:烈士和因公牺牲的,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倍加本人生前40个月基本工资或基本离退休费;病故的,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倍加本人生前40个月基本工资或基本离退休费。发放一次性抚恤金所需经费仍按现行渠道解决。(民发〔2011〕192号)

  (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和离退休人员死亡一次性抚恤金标准和计发办法,按照民政部、人事部、财政部《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及离退休人员死亡一次性抚恤发放办法的通知》(民发[2007]64号)的规定执行。

  (三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人事部、民政部、财政部《关于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工作人员工伤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补助标准表[2005]36号)的规定,参加统筹地区工伤保险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属于因公死亡的,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按当地工伤保险规定执行。

  (四)已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和离退休人员,属于病故的,一次性抚恤待遇仍按当地规定执行。

  (五)除上述情形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离退休人员死亡一次性抚恤金标准,从2004年10月1日起调整为:因公牺牲为本人生前40个月基本工资或基本离退休费,病故为本人生前20个月基本工资或基本离退休费。烈士的抚恤待遇,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发放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离退休人员死亡一次性抚恤金所需经费按原渠道解决。

  1、因工死亡的一次性抚恤金本人20个月基本工资

  2、因病死亡的一次性抚恤金本人10个月基本工资;

  3、丧葬费标准:因病4000元;因工(公)5000元;

  4、遗属生活困难补助费标准:非农户一人月补助210元;二人以上的每人月补助190元;农业户口一人月170;二人以上的每人月150元。

  5、对上述对象中,确定因工死亡的遗属增发65元,抗日战争的增80元(不含配偶);红军的(不含配偶);增发100元遗属系孤独一人的可增发70元。

  (六)驻外使领馆工作人员、驻外非外交人员和港澳地区内派人员中原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计发基数为本人国内(内地)基本工资。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大家都在问
我也要提问 >
抚恤金发放对象有哪些?
父母,未成年子女,配偶。
抚恤金发放对象
你好,有的,建议详询当地社保部门。
律师解答动态
吴亮律师
吴亮律师
3分钟前
找律所协商还款有一定可靠性,但要选正规的。有些律所专业处理债务问题,能凭借专业知识和经验与债权方谈判
李琦律师
李琦律师
4分钟前
关于2010年退休人员的养老金重算补发问题,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分析:根据现行政策,养老金调整主要针对当
吴亮律师
吴亮律师
11分钟前
原手机号注销换新号,账户里资金还在。密码忘了无法登录,可尝试在登录界面找找回密码选项,按提示操作,一
吴亮律师
吴亮律师
12分钟前
低保评定看共同生活家庭成员人均收入。虽户口在娘家,但出嫁后若与配偶共同生活,配偶收入高会使家庭人均收
吴亮律师
吴亮律师
14分钟前
拍小租未用先用后付功能却自动扣款,这侵犯了你的权益。你可先与拍小租沟通,要求其说明扣款原因并返还不当
吴亮律师
吴亮律师
15分钟前
依据规定,公务员工作满30年可申请提前退休。延迟退休政策目前未全面实施,你7月满30年,符合申请条件
李琦律师
李琦律师
19分钟前
您好,我理解您现在的困扰。根据您描述的情况,我为您分析一下:首先,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因过错侵害他人
吴亮律师
吴亮律师
23分钟前
退档这事比较麻烦,但也不是没办法。先看看当初报考时的招生章程、协议等材料,里面可能有关于退档的规定。
我也要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