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困难群体将可提取住房公积金治病养老

更新时间:2015-01-20 13:43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单从名字上看,住房公积金的用途自然是为了满足群众的住房需求。但是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正在审议的一项地方性法规却可能将住房公积金的用途扩大,让它成为困难群体的又一道社会保障。23日,上海市人大常委...

  单从名字上看,住房公积金的用途自然是为了满足群众的住房需求。但是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正在审议的一项地方性法规却可能将住房公积金的用途扩大,让它成为困难群体的又一道社会保障

  23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分组审议《上海市住房公积金管理若干规定(草案)》,草案放宽了住房公积金的提取条件,规定除国务院《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规定的允许职工提取住房公积金帐户存储余额的六种情形之外,“大部分或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职工,与单位终止劳动关系的职工”,以及“职工本人、配偶或者直系亲属因重病、大病住院,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的”,都可以申请提取住房公积金,且用途不限于住房消费。

  上海市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主任洪浩说,住房公积金作为长期住房储金,其用途主要是保障职工的住房消费,根据有关规定,职工在职期间提取住房公积金,应当用于购买、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或者支付超过家庭工资收入规定比例的房租。

  “但从上海的实际情况来看,一些生活特殊困难的职工改善住房条件的需求远低于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基本生存需求。”洪浩说。因此上海市政府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向市人大提请审议的新法规中允许这部分职工在发生残疾、大病等特殊困难时提取其住房公积金帐户内的存储余额,同时不限制其用途,从而使住房公积金真正能按照缴存者的需求提供保障。

  数字显示,截至今年8月底,上海全市参加住房公积金的单位5.39万户,职工314万人,住房公积金累计归集额816.17亿元,平均每人的公积金累计归集额接近2.6万元,放宽这笔资金的使用范围显然能解许多困难家庭的燃眉之急。

  目前上海职工和单位每月共同缴存的住房公积金的高低限额大约在120元到1300元之间,以一个工龄20年、每月缴存500元公积金的职工为例,自1991年2月上海开始实施住房公积金以来,若一直缴纳而未曾提取,到今天遇到意外时就可提取8万3千元的住房公积金作为生活保障。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建博士认为,作为在全国首创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城市,上海如今考虑扩大住房公积金的作用范围,“其意义不仅在于一种金融产品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在社会公益性资金如何更好服务社会、特别是有特殊需要群体方面的有益探索。”

  在23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的审议过程中,委员们除了对放宽住房公积金的提取条件表示赞赏外,还建议《规定》在拓展公积金制度新功能上作一些新的规定,如针对上海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这一特点,建议考虑建立住房养老机制,有自有住房的老人可将住房抵押给公积金管理中心,以获取一定的养老保障。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我在社会保障法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果你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向我在线咨询。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已帮助 198367
在线咨询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相关知识推荐
现在住房公积金提取条件。
你好,直接咨询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北京住房公积金提取
咨询公积金管理中心。
北京住房公积金提取
咨询房管部门
找法网咨询助手
官方
当前在线
立即咨询
找法网咨询助手提醒您:
法律所涉问题复杂,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决定案件走向,若问题紧急,建议 立即咨询 律师,并详细描述自身问题,以获得 针对性解答。24小时在线,平均5分钟回复。
住房公积金提取条件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提取职工住房公积金账户内的住房公积金存储金额:(一) 购买、建造自住住房的; (二) 翻建、大修自住住房的;(三) 偿还购买自住住房贷款
贷60,是高利贷吗?
可以向当地公安银行等部门核实
商家不退不换,车能退吗?
可以进行起诉解除合同
由于拖欠工资,是否违法
如情形严重可以起诉对方
跟未成年打架把我打伤了但是是对方先动的手
法律分析:1、先动手的人虽然为受害人,但是鉴于其对于矛盾的激化负有过错,后动手打人的人有权要求减轻赔偿责任。2、关于赔偿责任的减轻比例,双方可以协议,协议不成的
借4千放款2千6百5天还4千合法不
法律分析:遭遇网络借贷平台强制下款,可直接进行举报,因双方不存在真实的借贷合同交易,该借贷关系不成立,将对方所汇款项原路退回,并将相关证据留存即可。法律依据:法
明明对方全责交警为什么要第二天去定责
你好具体情况如何交警当场定责了没?最终责任认定需要等交通执法部门给出
1分钟提问 海量律师提供在线解答
  • 1
    提交咨询
    详细描述您所遇到的问题或纠纷并发送
  • 2
    接入律师
    耐心等待律师解答,平均5分钟及时响应
  • 3
    获取解答
    还有疑问?60分钟无限次追问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