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罪中“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的认定

更新时间:2019-08-01 14:19
找法网官方整理
问题相似?直接咨询律师 >
导读:
合同诈骗罪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最高可以处以无期徒刑。那么合同诈骗罪的认定就至关重要,因为合同纠纷多种多样不一定都会构成犯罪。一般来说,普通的合同纠纷与合同诈骗罪的关键区别在于,行为人主观上是否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而在实践中,是否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一般通过有无合同履行能力、有无欺骗行为、有无实际履行合同、履行合同的原因以及是否愿意承担违约责任等方面进行认定,本文就为您详细解读,合同诈骗罪中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的认定。

  摘要:合同诈骗罪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最高可以处以无期徒刑。那么合同诈骗罪的认定就至关重要,因为合同纠纷多种多样不一定都会构成犯罪。一般来说,普通的合同纠纷与合同诈骗罪的关键区别在于,行为人主观上是否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而在实践中,是否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一般通过有无合同履行能力、有无欺骗行为、有无实际履行合同、履行合同的原因以及是否愿意承担违约责任等方面进行认定,本文就为您详细解读,合同诈骗罪中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的认定。

  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是合同诈骗罪的构成中,不可或缺的主观要件。那么在实践中如何认定行为人是否存在“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的主观意识呢?主要通过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认定:

  1、考察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有无履行合同的能力。

  不能只根据签订合同时有无履行合同的能力作为区分诈骗与合同纠纷的标准。但是,也不能否认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有无履行合同的能力,在某种情况下对于是否具有骗取财物的目的,又有着重要意义。

  例如,某人在没有落实货源的情况下,为了营利即与人订立了供货合同。在收到预付款之后,多方查找货源,仍未落实,但表示愿意偿还货款,并承担违约责任。此案中,行为人作不具备履行合同的条件下与他人签订了供货合同,但从他的整个活动看,主观上并没有诈骗的目的,因此,不能认定为诈骗,而应当按合同纠纷处理。相反地,有些人明知自已没有能力履行合同,而且也根本不打算履行合同,但仍与他人签订合同,一旦货款到手,便大事告成,或大肆挥霍,或逃之夭夭,如此等等,不言而明,这些人签订合同是假,骗取财物是真,当然应以诈骗论处。

  2、看行为人在签订和履行合同过程中有无欺骗行为。

  从司法实践看,行为人在签订和履行合同过程中没有欺骗行为,即使合同未能全面履行,也只能作合同纠纷处理,不能定诈骗罪。没有欺骗,不能定诈骗罪。但是,有欺骗也不一定构成诈骗罪。为了分清合同诈骗罪与合同纠纷的界限,需要对欺骗作具体分析。一般来说,在签订和履行合同过程中,行为人在事实上虚构了某些虚假成分,但是并非掩盖其根本无法履行合同的事实,而且实际上也并未影响对合同的履行,或者虽然合同未能完全履行,但是本人愿意承担违约责任,说明行为人并无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故不能以诈骗罪处理。然而,对于那些伪造证件,使用假证件,编造谎言,骗取信任,掩盖其根本无力履行合同的真相,给对方造成重大损失的,应当以诈骗罪论处。

  3、看行为人在签订合同后有无履行合同的实际行动。

  司法实践表明,行为人有履行合同的诚意,在签订合同后,必然设法创造条件使合同得以履行,如果不能履行或不能完全履行,也会愿意承担违约责任,赔偿对方损失。无疑,这属合同纠纷。但是,有些人在合同签订后,根本不去履行合同,往往是货款一到手,便大肆挥霍,造成无力偿还。这种行动足以证明他根本无意履行合同,完全是出于骗取财物的目的。因此,应当以合同诈骗罪论处。

  4、看行为人在违约以后是否愿意承担违约责任。

  司法实践告诉我们,在一般情况下,行为人若有履行合同的诚意,发现自己违约或者对方提出违约时,尽管从自身利益出发可能提出种种辩解,以减轻责任。但是,一般会采用事在事有的态度,当无可辩驳自已违约时,会承担违约责任。然而有些人在明知自已违约,不可能履行合同时,往往采取潜逃等方式进行逃避,使对方无法追回自己的经济损失,说明其主观上具有骗取财物的故意。对于这种人,一般就以合同诈骗罪论处。但是,应当指出,对于那些不得已外出躲债,或者在双方谈判中百般辩解,否认自己违约的,一般不能认定为合同诈骗罪,而应当按合同纠纷处理。

  5、考察行为人本履行合同的原因。

  影响合同未履行的原因不外乎主客观两种情况。查明合同末履行的原因,对于认定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骗取财物的目的有很大作用。根据我国民法通则之规定,合同当事人均享有合同的权利和承担相应的义务。一旦取得权利,就必须相对地承担相应的义务,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是对等的,如果合同当事人一方面享受了权利,而不愿意、不主动去承担义务,那么合同未履行是由于行为人主观上造成的,从而说明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应当以合同诈骗罪论处。但是,如果合同当事人享受了权利后,自己尽了最大努力去承担义务,然而,由于发生了使行为人无法预料的事实,致使合同无法履行。对此,应当以合同纠纷处理,不能定合同诈骗罪,因为这种情况行为人不具有骗取财物的目的。

  相关法律规定·刑法中关于合同诈骗罪的规定

  第二百二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

  (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

  (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

  (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

  (五)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大家都在问
我也要提问 >
如何认定合同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罪名
在认定合同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时,需全面考虑行为人的各种表现。如是否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是否具备真实的履约能力,是否存在明显的诈骗行为等。若证据确凿,可以通过刑事起诉来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同时,受害者也可以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进行相应的损失赔偿。
如何准确判定诈骗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
确定诈骗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时,应参照司法解释对诈骗金额的规定,结合具体诈骗财物的价值及其他相关犯罪情节进行综合分析。若诈骗金额达到司法解释规定的标准,可能面临刑事追责。同时,还需注意证据的收集和案件的全面审查。
合同诈骗罪必须非法占有为目的吗
合同诈骗罪需非法占有目的。具体操作:1. 收集证据,证明对方非法占有目的和诈骗行为;2. 向公安机关报案,启动刑事追诉程序;3. 同时可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对方赔偿损失;4. 配合司法机关调查,确保案件顺利处理。
律师解答动态
你好,什么案情,这边可以告诉你注意事项
你好,具体是关于什么纠纷,有没有协议协商,也可以诉讼
你好,我们可以帮你解决你想问的问题您好,根据你描述的可以说明诉求
郑宗煜律师
郑宗煜律师
53分钟前
你好我们可以帮助到你
你好,这边的问题是纠纷问题吗,有没有进行调解,也可以起诉
你好,什么案情,这边可以告诉你注意事项
威法律师
威法律师
1小时前
你好,这边是如何被骗的啊
我也要提问
相关文书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