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范生意中的合同诈骗?

更新时间:2014-01-14 10:21
找法网官方整理
问题相似?直接咨询律师 >
导读:
合同,又叫契约,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合同一旦签订,就具有法律效力,人们经济交往自然变得稳妥可靠。但是,合同是由人来订立的,有的骗子往把这个最安全的契约变成最危险的陷...

  合同,又叫契约,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合同一旦签订,就具有法律效力,人们经济交往自然变得稳妥可靠。但是,合同是由人来订立的,有的骗子往把这个最安全的契约变成最危险的陷阱,他们精心编织着一个又一个的圈套,使大批企业和个人债合高筑,甚至濒于破产。尤其在商品购销合同和产 品加工供货合同中利用合同进行诈骗的现象最多。常见的手段主要有以下六种:

  (一)以为目标,利用两个合同的主副关系,迫使对方违约,“没收”定金。

  比如合同上规定:某月以前双方在江西交货付款。但江 西的地理范围很大,究竟在江西何处进行交易,则不够明确。这样的合同是无法履行的。为了弥补这种漏洞,就需要再订立一份细则性的副件,加以完善和解释,这个副件就是所谓的副合同,前一个即主合同,实际执行以副合同为准,针对这一情况,那些根本无力也无意履行合同的骗子,就故意在主副合同之间制造矛盾。这样,当一方按照执行合同(副合同)的规定 履行合同时,骗子就以不符合主合同的原 则为由,宣布合同无效,从而“没收”在签约 时得到的定金。

  (二)利用合同和图纸上规格的矛盾进行欺诈。

  在签订产品加工合同时,最值得注意的就是应使合同上产品的规格与加工图纸上的规格一致,骗子们往往在厂方代表未 觉察的情况下,故意与厂家订立与图纸要 求不符的合同;或者利用签约时厂家因大意或缺乏常识而没有在合同与图纸上盖上骑缝章的漏洞,偷换加工图纸,使合同上所规定的产品计算单位、精度要求与图纸相 应的标准产生矛盾,以此为借口诈取合同款、及赔偿费等。

  (三)以中介服务为名,介绍订立假合同,捞取信息费。

  为了扩大业务往来,不少厂矿企业往往委托一些精通信息的人为其介绍业务。 骗子们也经常以这种介绍人的身份出现,通过虚设客户、谎报信息·、假称委托等方式 与厂家企业签订假合同,在捞取信息费后,便以各种借口百般抵赖,以掩盖其毁约诈 骗的罪行。

  (四)双方串通,与厂方订立假合同,在 收取信息费后,便以加工产品不合格为由,宣布合同无效,共同坑害厂方。

  骗子们事先串通一气,一方假扮客户,一方假装介绍人,先由“介绍”人出面找到厂 家,谎称有客户需要加工某种产品,然后由客户出面与厂家 签订加工供货合同。在厂家付 给“介绍人”信息费后,“客户” 便寻找借口,宣布合同无效,而信息费是被“介绍人”和“客 户”私下瓜分。

  (五)私刻某些单位公章, 谎称接受委托,向外发包业务,利用合同进行诈骗。骗子们虚构大宗业务,伪造委托书,谎称自己是被委托人,与客户签订合同。收取“业务费”后,以合同不合规定等借口毁约,进行诈骗。

  (六)以提供紧俏商品为名,签订无法 履行的合同,进行诈骗。

  行骗者根本没有货源,只是利用了人们祟尚紧俏商品的心理,来施展欺骗术。 一段时期,钢材价格上涨,产品紧俏,某地两个 骗子,制造假证据,谎称自己通过关系购进一批钢材,价格优惠。这股风一放出去,许多建筑工程队闻风而动,在未见货源的情况下,就匆匆与骗子签订供销合同,使骗子轻而易举地 骗走80万元巨款。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大家都在问
我也要提问 >
如何判断是诈骗行为,怎样防范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被诈骗后应及时报警 。
合同诈骗如何报警
可以向你所在地的公安局报警。
律师解答动态
马赛男律师
马赛男律师
36分钟前
您好,那您是想要咨询继承的问题吗
李琦律师
李琦律师
37分钟前
根据您描述的情况,椎间盘突出是否属于职业病需要具体分析。根据《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椎间盘突出症未被直
您好,问题可以得到解答
李琦律师
李琦律师
1小时前
您的情况确实比较特殊,但并非没有解决的办法。根据现行政策,办理独生子女养老金确实需要提供婚姻状况证明
李琦律师
李琦律师
1小时前
关于您网购减肥产品被骗的情况,我理解您现在的困扰。这类案件在实务中确实比较常见,我来帮您分析一下法律
李琦律师
李琦律师
1小时前
我理解您对律师费用的疑问。作为专业法律服务提供者,我们确实需要收取合理的服务费用。这主要是因为:1.
李琦律师
李琦律师
1小时前
您好,关于您咨询的没钱看病能否拨打12345的问题,我理解您目前的困境。12345是政府服务热线,确
李琦律师
李琦律师
2小时前
您好,这种情况确实需要具体分析。根据《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只要您实际提供了劳动,用人单位就应当支付
我也要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