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可撤销合同之撤销权

更新时间:2019-07-15 03:29
找法网官方整理
问题相似?直接咨询律师 >
导读:
一撤销权概述fficeffice/可撤销合同之撤销权,亦称作合同撤销权,作为撤销权中的一种,是一项重要的民事法律制度,是保障债权实现,救济债权损失的重要法律手段。在可撤销合同中,撤销权一般是指行为人一方依其单方的意思表示使得先前成立之合同等法律行为溯及既往
一 撤销权概述ffice ffice / 可撤销合同之撤销权,亦称作合同撤销权,作为撤销权中的一种,是一项重要的民事法律制度,是保障债权实现,救济债权损失的重要法律手段。在可撤销合同中,撤销权一般是指行为人一方依其单方的意思表示使得先前成立之合同等法律行为溯及既往

  一 撤销权概述ffice

  可撤销合同之撤销权,亦称作合同撤销权,作为撤销权中的一种,是一项重要的民事法律制度,是保障债权实现,救济债权损失的重要法律手段。在可撤销合同中,撤销权一般是指行为人一方依其单方的意思表示使得先前成立之合同等法律行为溯及既往地失去效力的权利。合同撤销权的基本理论是意思自治。对于可撤销合同,学者通常称其为意思表示有瑕疵的合同,抑或表意人在缺乏意思自由的情况下做出意思表示并达成的合同。

  可撤销合同之撤销权主要具有如下特点:

  (1)从性质上讲,撤销权属于形成权。形成权是撤销权的上位概念, 撤销权是形成权的下位概念。“形成权者, 依权利者一方之意思表示, 得使权利发生、变更、消灭或生其他法律上效果之权利也。”“撤销权, 谓依自己之意思表示, 消灭法律行为的效力为内容之权利, 即为形成权之一种。”

  (2)享有撤销权的主体撤销的是意思表示不真实的合同。正是由于当事人一方意思与表示的不一致,或者说是意思表示存在瑕疵,其才会被赋予合同的撤销权。

  (3)撤销权是一种从权利。我们这里所说的撤销权是可撤销合同中的撤销权,当然地,是以主合同的存在为之行使前提。也就是说,撤销权是附随于合同而产生的,是基于可撤销合同所产生的从权利。在合同未被撤销之前,撤销权是存在的,当主合同根本未成立或者已被撤销,也就不会存在撤销权。

  (4)撤销权是一种专属权利。撤销权是专属于合同中意思表示不真实、不自由、意思与表示不一致的一方当事人,或者可撤销合同之利益受损人,而不应当是双方当事人。此外,撤销权不能转让,只能是属于合同当事人自己,而不能由他人行使或者转让给他人,但因合同权利之整体转让除外。

  (5)撤销权受期限限制。因可撤销合同往往只涉及意思表示不真实一方,如果该当事人自愿接受合同,自愿放弃行使撤销权,抑或长期不主张,法律当认定该合同有效,否则在合同生效后很长时间再提出撤销,就会不利于合同的效力确定以及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故而合同当事人的撤销权,必须在一定的法律期限里行使,经过法律规定的行使期间,当事人不行使,撤销权即告消灭。

  (6)撤销权的内容包括请求变更的内容。因可撤销合同亦称之为可撤销、可变更合同,在该意思表示不真实的合同中,法律赋予意思表示不真实一方以请求变更的权利。我国合同法第54条规定,下列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1)因重大误解订立的;2)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可见,变更权与撤销权关系十分密切。当然,变更权与撤销权是两种不同的权利,存在一定的差别,撤销权使合同完全失去效力,而变更权则只是使合同部分的失去效力。那么撤销权是否包括变更权呢?从我国合同法之立法取向以及鼓励交易,稳定社会经济秩序的目的观之,撤销权的内容当然的包括请求变更的内容,因此合同法第54条规定,当事人请求变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不得撤销。

  二 撤销权的行使主体

  依合同法第54条之规定,重大误解和显失公平之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对本条所规定的撤销权的主体问题,在理解上学界存在不同的见解。一种见解认为,对于重大误解和显失公平的合同,双方当事人均有撤销权,被欺诈、胁迫和乘人之危的合同,是受损害方单方享有撤销权。另一种见解认为,享有撤销权的人,在因欺诈、胁迫而成立的合同中为受欺诈人、受胁迫人;在因重大误解而成立的合同中为误解人;在乘人之危的情形中为处于危难境地之人;在显失公平的场合为受到重大不利之人。笔者以为,尽管合同法没有明确指出重大误解和显失公平合同的撤销权人是哪一方当事人,从合同法的立法宗旨以及外国立法和理论上的通说来看,但就合同撤销权人而言,《合同法》第54条不应作出容易引起歧义的规定,而应在指出合同可撤销原因后,分别规定或一并规定合同撤销权人为有瑕疵意思表示或者受到不利益或损害的当事人即可。所以享有撤销权的应只是合同的当事人一方,即在重大误解合同中之误解方、在显失公平场合中之受到重大不利之方、在欺诈胁迫合同中之受欺诈方受胁迫方、在乘人之危情形下之处于危难境地之方。而相对一方则无撤销权,不仅其自己为欺诈或胁迫时,不得以之为理由撤销受损害方所为之意思表示,而且,在因第三方之欺诈、胁迫而使受害方为意思表示时,即使相对方为善意,相对方也不得撤销。此外,因撤销权之专属性,故通常情况下,撤销权之主体只能是当事人自己。显然,在合同存在代理人的情形下,合同的撤销权仍然只能归属于被代理人,即本人,此乃代理行为的结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受之缘由,虽然代理人不是撤销权人,但撤销权的行使,可由代理人为之。不过,代理权原则上不及于撤销权,委托代理人若要代理本人行使撤销权,则须再取得本人之授权方可。

  三 撤销权的行使方式

  对于撤销权如何行使,各国立法例不尽相同。一般而言,有如下三种:

  (1)以意思表示的方式为之。即撤销权人将撤销合同的意思告知相对人就可产生撤销合同的后果。该种立法例以德日为代表,德国民法典第143条第1款明确规定:“法律行为的撤销在向相对人表示后生效。”日本民法典第123条亦规定:“在可撤销行为的相对人已经确定时,其撤销或追认,以对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做出。”

  (2)须以诉讼的方式为之。即当事人须向法院提起撤销合同的诉讼,经法院判决才可撤销合同。如法国民法典第1117条规定:“因错误、胁迫或欺诈而订立的契约并非当然无效;此种契约,依本编第五章第七节规定的情形与方式,仅产生请求宣告其无效或宣告其应予撤销之诉权。”[page]

  (3)区分不同的撤销事由而规定以意思表示或者诉讼方式为之。我国台湾地区采此立法例。台湾“民法”第88、89、92条所规定的因错误、误传、欺诈、胁迫等原因而撤销时,以意思表示行使撤销权即可;而第74条关于显失公平之行为(暴利行为)的撤销,则要求以诉讼的方式请求法院予以裁判。

  依我国民法通则与合同法之规定,享有撤销权的当事人一方须通过诉讼方式为之,即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变更或撤销,所以从此种角度观之,撤销权是一种请求法院或者仲裁机构撤销合同的权利,即须以诉讼方式行使撤销权。然有民法学者认为,撤销权的行使不一定必须通过诉讼的方式行使。如若撤销权人直接向对方做出撤销的真实意思表示,而对方又未表示异议的,则可以直接发生合同撤销之效力。如若对方表示异议,双方产生争议,则必须通过诉讼之方式请求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裁决。笔者赞同后一种观点,一方面,从简化交易程序,减少交易成本,鼓励交易之角度看,可以为当事人减去许多不必要麻烦;另一方面,民法通则和合同法规定的“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并不能等同于“应该或者必须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前者是一种授权性规范,而后者是一种强制性规范。因此,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撤销,并不排除拥有撤销权的当事人可以直接向相对人行使撤销权,并且产生撤销权的效力。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大家都在问
我也要提问 >
债权人撤销权与可撤销合同中的撤销权的区别
债权人撤销权和可撤销合同的区别: 1、债权人的撤销权,是债的保全制度的一种;可撤销合同是民事法律关系中可变更和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一种; 2、债权人的撤销权,又称罢诉权,它是债权人固有的是实体法上的一种权利;可撤销合同则只有在符合法定条件时,才可以撤销。
相关知识推荐
撤销合同的条件
撤销合同的条件
可撤销合同
问题没解决?立即咨询律师
平台保障
优选律师
快速响应
#3分钟内获得解答
去咨询
没有想要的解答?推荐咨询本地专业律师
平台律师团
已服务 9.9万人
响应 2分钟内
7x24小时在线服务
针对性解决方案
咨询我
律师解答动态
仅知道10690700367发送短信“68”,很难明确具体含义。可能是某平台验证码、通知编号等。你可
吴亮律师
吴亮律师
1分钟前
23年6月入职,25年4月才签合同,若入职后一个月内没签,在24年6月前可主张二倍工资。但现在已过仲
吴亮律师
吴亮律师
2分钟前
别慌,先保存好视频和通话记录等证据。别按照对方要求操作或给财物。若对方威胁,保留证据。可考虑通过法律
吴亮律师
吴亮律师
7分钟前
您好呀,别着急。您先说说遇到啥法律事儿啦,像合同纠纷、民事侵权这些都能跟我讲讲,把具体情况跟我仔细说
吴亮律师
吴亮律师
9分钟前
社保卡风控是否会自己解冻,得看风控原因。要是因操作失误、系统误判等临时情况风控,一般短时间后能自动解
吴亮律师
吴亮律师
10分钟前
想在已盖好的两层基础上再加一层,得确认建房是否有合法手续。要是手续完备,加层要确保符合安全规范,不能
吴亮律师
吴亮律师
10分钟前
首先你得收集证据,像活动宣传资料、购买凭证、产品质量问题的证明等。接着与旗舰店沟通,明确指出产品价值
吴亮律师
吴亮律师
11分钟前
15岁孩子属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出租游戏账号的行为效力待定,若家长未追认则无效。平台以孩子口头承诺
我也要提问
相关文书下载
限时特惠
海量合同范本,下载低至¥9.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