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履行不能?履行不能的法律后果是什么?
更新时间:2024-06-11 15:25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什么是履行不能?履行不能的法律后果是什么?履行不能是指因各种原因导致合同无法正常履行的情况,其法律后果根据不同情况而有所不同。
一、
什么是履行不能?履行不能的法律后果是什么?
履行不能是指因各种原因导致合同无法正常履行的情况。
履行不能的法律后果根据不同情况而有所不同:
1.当履行不能是由于债务人的原因造成时,其法律后果包括债务人免除履行债务的义务、债权人解除合同并要求损害赔偿以及债务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如果履行不能是由于不可归责于债务人的事由导致,则债务人免除履行原债务的义务,且不承担法律责任。
3.因第三人的原因导致的履行不能,则产生债权人的代偿请求权。
二、
债务人责任与后果
1.因可归责于债务人的事由导致的履行不能
当履行不能是由于债务人的原因造成时,债务人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1)债务人免除履行原债务的义务,如果为全部不能,则可全部免除。
(2)如果为一部不能,则免除不能部分的债务。
(3)在合同之债中,债权人可以解除合同并要求损害赔偿。
(4)债务人还需承担因履行不能而产生的法律责任,如违约金、损害赔偿金等。
2.因不可归责于债务人的事由导致的履行不能
(1)如果履行不能是由于不可归责于债务人的事由导致,则债务人免除履行原债务的义务,且不承担法律责任。
这种情况下,债务人可永久性地免除债务,即使以后债务能够履行,也没有义务再履行。
(2)在双务合同中,债权人免除对待给付的义务,对待给付已经完成的可依不当得利的规定请求返还。
(3)债务人应及时通知债权人履行不能或者需要延期履行或部分履行的理由,并取得有关的证明,否则应负赔偿责任。
面对履行不能的情形,了解债务人的责任与后果非常重要。债务人该如何承担法律责任?找法网将在后续内容中详细探讨,敬请关注!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拒不履行与不能履行的区别
因不可抗力拒绝履行合同的含义是指订立合同时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形是可以拒绝履行合同的。当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法律依据:《民法典》第一百八十条<br/>
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民事义务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br/>
不可抗力是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br/>
第五百九十条<br/>
当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应当及时通知对方,以减轻可能给对方造成的损失,并应当在合理期限内提供证明。<br/>
当事人迟延履行后发生不可抗力的,不免除其违约责任。
履行不能和不能履行区别
合同履行不能与不履行的区别:一是概念不同,合同履行不能指债务人由于某种原因,事实上已不可能履行债务,而合同不履行是指违反合同债务的行为。二是法律后果不同,合同履行不能视情形来承担相应的责任,不可抗力导致的不能履行可以免责,而不履行合同的法律后果是必然要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br/>
法律依据:<br/>
根据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条<br/>
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br/>
第五百七十八条<br/>
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的,对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届满前请求其承担违约责任。
<br/>
第五百八十三条<br/>
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在履行义务或者采取补救措施后,对方还有其他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