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条款无效诠释
更新时间:2019-07-07 15:31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格式条款无效诠释(一)法律条文《合同法》第40条规定:格式条款具有本法第52条和第53条规定情形的,或者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该条款无效。(二)学理分析各国关于格式条款效力的规定采取了几种不同的方式:1.具体列举或规
格式条款无效诠释 (一)法律条文 《合同法》第40条规定:格式条款具有本法第52条和第53条规定情形的,或者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该条款无效。 (二)学理分析 各国关于格式条款效力的规定采取了几种不同的方式:1.具体列举或规
条款无效诠释
(一)法律条文
《合同法》第40条规定:格式条款具有本法第52条和第53条规定情形的,或者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的;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义务的,该格式条款皆属无效。但是,格式条款的无效规定并不限于此,《合同法》第40条专门规定了格式条款无效的几种情况,从而大大拓宽了范围,更有利于保护消费者权利。关于格式条款的无效问题笔者拟提出如下意见:
第一,关于《合同法》第40条与第39条的关系。从表面上看这两条之间似乎存在着矛盾,因为根据第39条采用格式条款订立合同的,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应当:采取合理的方式提请对方注意免除或者限制其责任的条款,按照对方的要求,对该条款予以说明。但根据第40条,凡是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该条款无效。笔者认为对《合同法》的规定应当准确理解,将格式的免责条款提请注意,是因格式条款完全是一方制定的,免责条款只是对未来可能发生的责任予以免责,而《合同法》第40条所提到的免除责任,是指条款的制定人在格式条款中已经不合理地不正当地免除其应当承担的责任。而且所免除的不是未来的责任,而是现在应当承担的责任。因此这两条所规定的免除责任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因此是不矛盾的。法律并不禁止当事人设定免责条款,任何不违反法律规定的免责条款都是有效的,但免责条款制定人应当提请对方注意。而条款的制定人在格式条款中不合理地不正当地免除其现在应当承担的责任,则该条款无效。例如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了经营者依法应承担的义务主要包括: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和与消费者约定履行的义务,接受消费者监督的义务,保证商品和服务安全的义务,提供商品和服务真实信息的义务,标明真实名称和标记的义务,出购货凭证或者服务单据的义务,保证商品或者服务质量的义务,履行“三包”或者其他责任的义务,(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16、17、18、19、20、22、23条。)等等。由于这义务都是法定的强制性义务,因此作为格式条款制定人的经营者,不得在其制订的格式条款中回避其应承担的义务,否则该条款因违反法律规定而无效(如某商店自定电视机保修期为3个月, 违反了国家对电视机实行“三包”的规定,因此该条款无效)。(注:李学寅:《疑难消费纠纷案例析》,第220 页,根据《部分国产家用电器“三包”规定》第6条:彩色电视机的包修期,整机不低于1年,主要部件不低于3年。)
温馨提示:法律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有疑问,建议一对一咨询专业律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
【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什么格式条款是无效的
格式条款无效的情形是:<br/>
1、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格式条款无效;<br/>
2、提供格式条款一方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无效;<br/>
3、法律规定的其他无效情形。<br/>
法律依据:<br/>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九十七条<br/>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该格式条款无效:<br/>
(一)具有本法第一编第六章第三节和本法第五百零六条规定的无效情形;<br/>
(二)提供格式条款一方不合理地免除或者减轻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限制对方主要权利;<br/>
(三)提供格式条款一方排除对方主要权利。
什么是无效的格式条款
格式条款无效的情形: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该条款无效;造成对方人身伤害的;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免责条款无效;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等。<br/>
法律依据:<br/>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四条 <br/>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br/>
第一百四十六条 <br/>
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br/>
以虚假的意思表示隐藏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处理。
<br/>
第一百四十七条 <br/>
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br/>
第一百四十八条 <br/>
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